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5日 星期六

    公共场所应增加自动体外除颤仪布放

    作者:本报记者 倪迅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5日 06版)

        【记者来信】

     

        编辑部:

     

        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54.14万,其中90%发生在医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最近,农工党浙江省杭州市委员会作了一项调研发现,约80%心源性猝死是室颤所致,而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手段是及时使用电击除颤。心源性猝死最佳抢救时间是在心脏骤停的最初3分钟,最佳抢救方式是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和电击除颤,这样成功率可高达94%。

     

        可是心源性猝死多是突发的,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设置了大量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如在美国、日本平均每10万人口设190台和200台。天津、上海、青岛、成都等十几个城市去年底今年初在公共场所也开始设置了一些自动体外除颤仪。但是从全国来看,AED的配置数量还远不能满足需求。

     

        性命攸关的3分钟,关系到每年54万多人的生死。试想如果把握住了这3分钟,可以挽救多少生命。

     

        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推广使用,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我们的现状不容乐观。对AED,国内公众知晓面相对较窄,在社会、政府和公众中尚未达到认同。各地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对公众进行人工急救的专业培训,仅限外伤包扎、固定等,而对心肺复苏的急救,很少有将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纳入培训计划的。杭州市政协研究室主任王翔表示,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这正是2016年10月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最新要求。

     

        农工党杭州市委员会建议,面对心源性疾病普遍高发的现状,各地政府应将AED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以及培训费用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加大在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场、火车站、景区和商业机构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普及公众对自动体外除颤仪的知晓度,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样的建议,应引起社会相关各方面足够的重视。

     

        (本报记者 倪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