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4日 星期五

    社会人生在稻米上折光

    ——评长篇报告文学《贡米》

    作者:李炳银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4日 12版)

        任林举、孙翠翠的长篇报告文学《贡米》,通过历史追溯和文化关照,“识米及人”,将在很多人看来无法进行文学表现的对象,描述得真实生动、多姿多彩。《贡米》集稻米种植知识、历史文化信息和几代植稻人的情感命运于一体,是一部题材独特、文采斐然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大地万物似乎都是带有灵异本性的,总有某些地方适应某些动植物生长繁衍。吉林松花江流域的黑土地上生长的大米,“晶莹若玉,香糯软滑”,可谓“天精地髓”。因为稀缺珍贵,这一带的大米被大清下诏列为“皇贡”。从此,种稻子的人和自己生产的稻米没有了关系,既不能食用,亦不能交易,只有纳贡。这真是“打柴的无柴烧,养蚕的无衣袄”。在产稻米的地方,吃稻米曾经就是犯罪,就是违反王法。在后来的日伪占领时期,这样的“王法”也被侵略者继承了。

     

        作者在历史的梳理追寻、现实调查与在场仔细观察感受下,用绘画式的语言和散文抒情般的体会,书写了这里的纬度气候,以及土地山水的特殊个性,论证这里种植水稻的独特优势。同时还书写了这里的稻农,如何像珍惜生命和儿女般爱护土地,将自己的希望、血汗和命运附着在土地和稻米上。历史的传奇和悲怆,现实的改变与混乱等,一幕幕地展开,使人如同穿越历史的隧道,感受万千。像育种专家张三元培育“吉粳88”、郭桂珍培育“吉粳511”等曲折的经历故事,像孙令山从土地上领会到“信守承诺”,像李雨田推动耕作技术革新和管理方式的观念改变,像金花通过稻米种植改变了自己因丈夫残疾而陷入贫困的故事,像尹德泉艺术般地使用水侍弄稻田乃至几乎能与土地对话的奇妙情形,像易绍福舍命般“玩”有机稻并“玩”出名堂的故事……都巧妙地以稻米为引线,将人的社会经历、人生命运与稻米的种植很好地交融到一起,文学地描绘出稻米“粒粒皆辛苦”的生长历程,既有风景绘画般的可视感,又有文字雕塑般的立体感,使人受到感染与启发。

     

        一粒稻米,就像一颗小小的珍珠,晶莹而微小。可是,两位作家却在这细小而晶莹的稻米光亮里,见出了丰富的社会历史、稻谷种植、人生命运、精神情感、市场纷纭等内容,如同一滴水里见世界,一粒米上见社会,具有绚烂通透的文学品质。作家以小见大,能动开掘题材,述物及人,生发出见微知著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作家在《贡米》中结合现实的稻米种植、销售、交易情形,对稻米在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给予了考察和追问。在世界稻米市场风云起伏、相互竞争、稻米品种各显其力的时候,一些地区却因为市场混乱、品牌被侵、“谷贱伤农”等原因,已经开始“减种”。这样的现实令人担忧。在开始从重产量向重品质转换的局面下,一些稻米管理、种植、营销推广等方面的领头人物,都在积极寻找应对的方法。这些漫溢在稻米后续领域的人物故事,给人以理性和情感的触动,使作品具有了浓重的烟火气息。

     

        《贡米》的文学语言精简准确,富有内涵和质感。作品中许多描绘语言几乎就是精短的美文。如开始对一望无际的秋天金黄稻田的观察描写:“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沁人心脾的香气从低垂的穗子间传出来,立即被奔跑的风紧握在手里,带到村庄、农舍、带到远方。即使在梦里,一个一生与土地和庄稼同甘共苦的农人,也知道那亲切的香气从何而来。”还有当地人品尝新米时香气四溢的动人情景、稻谷扬花时的诗化情景等,都美妙细腻,使人如临其境。这样的文字功力水平,在很多报告文学作品中不易看到。所以,任林举的报告文学,在文学的真实表达方面,具有他人学习效仿的价值。当然,是否每次都采取这样对历史和现实各种信息进行集纳整合式叙述,或许是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新问题了。即使对任林举这样长于文字语言表达的人来说,也需要不断地改变。

     

        (作者:李炳银 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