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至3月28日,应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邀请,中国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再次将实验京剧《浮士德》呈现给意大利观众,他们将在罗马、米兰、帕尔马、普拉托和维格诺拉5个城市演出21场,以欧洲观众熟悉的故事情节为形式,使他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无穷魅力。
2015年,中国国家京剧院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合作,将史诗《浮士德》搬上了京剧舞台。该剧首演即登陆意大利VIE艺术节,并在博洛尼亚和摩德纳两座城市演出12场,观众反响强烈,一票难求。在首次巡演大获成功后,实验京剧《浮士德》于2016年11月再次来到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演。2017年,实验京剧《浮士德》第三次来到意大利,不仅将演出地点由中小城市转移至罗马、米兰等大城市,且前两次巡演积攒的高人气和良好的观众口碑使此次巡演依旧保持了较高的上座率和近乎完美的演出效果。通过三次巡演,实验京剧《浮士德》不仅已经成为中、意、德三国艺术家联手打造的艺术精品,而且更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世界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验京剧《浮士德》的出品人对记者说,该剧创作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部既保留传统京剧艺术精髓,又能在表现形式、音乐创作、唱词对白等方面有所突破的创新型作品。这一大胆尝试看似“离经叛道”,实则为了打破国外观众对于京剧艺术仅仅停留在扮相华丽、武打动作精彩的浅层次理解,使西方观众能够通过该剧真正领略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创新和实验同时就意味着困难和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舞台表演时间内展现《浮士德》这样一部巨著,如何在京剧艺术中融入西方元素又不显得突兀和脱节,如何让西方观众理解“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的京剧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摆在中意德三国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为此,艺术家们首先选取了《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魔鬼立约、重获青春和追求少女格雷卿这一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主线,将传统京剧通常两三个小时的表演时间缩减至一个半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演绎戏剧冲突,并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以此牢牢抓住西方观众。演出整体效果一气呵成,恰到好处,让人意犹未尽。
同时,音乐的再创作也是实验京剧《浮士德》的独到之处。该剧的意大利作曲家阿莱桑德罗·切普里阿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电子乐元素融入京剧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与传统京剧配乐不同,电子乐在表现主人公内心冲突和烘托故事情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演员的表演巧妙融合,并且在演出中缓慢过渡,与中国传统乐器形成互补,让观众感觉毫不突兀。
在表演效果方面,为使欧洲观众更好融入演出,实验京剧《浮士德》在演员形体语言上同样进行了创新。在表现浮士德和魔鬼远渡万水千山寻找少女格雷卿的桥段时,演员们在舞台上运用了快速奔跑的直观表现形式,使西方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演员所要表现的内容。在整场演出过程中,记者注意到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没有一位观众提前离场。
实验京剧《浮士德》的成功登台,为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向世界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中外艺术交流大多仍是以演出本国艺术作品为主,中外合作制作并运营的演出项目并不多。这就造成中国传统戏曲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翻译不准确、观众看不懂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西方观众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观赏兴趣。实验京剧《浮士德》利用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西方故事,且非生硬“嫁接”,而是在保留京剧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同西方文化深度融合,使西方观众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同时又能从中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精髓。
伴随着实验京剧《浮士德》的成功,国家京剧院正与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商讨进一步合作事宜,不久后,将会有新的作品问世。随着中西方艺术家们在中国传统戏曲领域不断开展深度合作、创新和尝试,相信类似的作品会越来越多,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赋予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真正走向世界,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同。
(本报罗马3月19日电 本报驻罗马记者 陈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