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

    北京:

    试点“大小桶” 倡导干湿分离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20日 04版)

        【垃圾分类·新进展新探索】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进行垃圾分类,一直是困扰北京等大城市的难题。近几年,北京市以“完成一批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硬件配套”“建立一个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一个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立体监管网络”等“八个一”为抓手,在垃圾减量、分类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了解,2010年到2015年,北京市开展了3759个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达标试点,覆盖有物业管理小区的80%。配置户用垃圾桶300万套,设置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站5万余个,配置厨余和再生资源专用车辆1000余辆,改造密闭清洁站750多座。从小区延伸至末端处理设施,进行全系统衔接,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初步框架。

     

        组建一支“绿袖标”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是北京市探索的市民群众、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垃圾减量分类管理与监督的一种尝试。全市招募的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2万余人,分布各个小区,开展培训,宣传和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现场指导和引导居民投放垃圾,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正确投放率,成为垃圾分类推动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坦言,取得阶段性成绩的背后,垃圾分类减量中存在的一些瓶颈依然亟待破解。问题集中在市民群众对身边小区分类效果、混装混运的质疑。

     

        有专家指出,质疑的背后,是社会上对垃圾分类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工作不够扎实,物业公司等分类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快递包装、电子垃圾增长快速,再生资源市场低迷,回收人员和站点减少,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

     

        为此,北京市探索启动了试点“大小桶”倡导干湿分离的垃圾减量分类“升级版”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资源回收、干湿分开”的技术路线,将再生资源和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作为垃圾分类的重点任务;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社会动员等多种手段,构建“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规范收集运输行为,杜绝混装混运,回应市民关切,建立信任,提振信心。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北京市西城区一些街道社区开展试点。

     

        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社区负责人表示,试点“大小桶”“干湿分开”的分类方法,加快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两网融合,设置“回收小屋”,整合垃圾分类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有助于保持市民既有的分类习惯。

     

        下一步,北京市还将积极推动“净菜进城”“限制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旧货交易”“不剩餐”等与垃圾分类密切相关的减量化、资源化政策出台,研究出台垃圾分类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构建以减量化、资源化效果为导向的垃圾分类以奖代补机制。通过研究调整垃圾收费价差,分类垃圾少收费,混合垃圾多收费,研究制定低值可再生资源的补助政策,提高低值可再生资源的回收比例。

     

        (本报记者 董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