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9日 星期日

    克服民主生活会“厌倦情绪”

    作者:完颜平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9日 02版)

        【光明论坛】 

        近日,笔者到基层调研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情况,感到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态度端正。然而,也有少数同志有“厌倦情绪”,认为从“三讲”到“三严三实”,从“党员先进性教育”到“群众路线教育”,三番五次,翻箱倒柜,该学的学了,该讲的讲了,该查的查了,该批评的批评了,该整改的整改了,再“挖地三尺”,也找不出什么名堂了。也有同志认为,既然党内政治生活已经呈现新气象,就该歇歇脚、喘口气了。更有甚者认为,“不能轮番作战,当适时休养生息”。

     

        这种思想情绪,对民主生活会将产生直接影响。有的同志以“老运动员”自居,老观念、老标尺、老套路,以不变应万变,不能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的创新理论及有关文件,思想理论水平原地踏步,落后于时代要求。有的同志不能严肃认真地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和个人发言提纲,“一个提纲管到底,换个帽子还照用”,说来说去老三样:学习不够,调研不够,创新不够。凡此种种,不温不火,把握在“上不了纲线,抓不住把柄,装不了档案,影响不了前程”。班子成员之间,交换思想、交换意见,“谈话”不“交心”,缺少坦诚相见,多是官话、套话、场面上的话,难见掏心掏肺、“打开窗户说亮话”,甚至暗里设防,留有余地。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虽然不太听到以表扬代替批评、以希望代替批评了,但以工作建议代替批评意见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即便提“意见”也是反复推敲、字斟句酌,那种见事见人,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开展积极健康思想斗争,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难以再现。以至于一些民主生活会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达不到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统一思想、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由此,必须进一步认识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自觉克服“民主生活会年年搞,搞来搞去老一套”的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不能沉浸在过时的观念和经验中不能自拔。同时,要认识到,随着党内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已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民主生活会每年召开一次”是中共中央印发的《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提出的明确要求,无论是否开展专题性学习教育,民主生活会都必不可少,“因特殊情况需要”还会适时召开,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做好常态参加的思想准备,自觉克服“不是刚搞过,怎么又来了”的意识。还有,必须把握民主生活会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明确《若干规定》对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的补充完善,自觉“对照检查”,防止简单重复,从源头上解决“旧问题已改,新问题没来,已无事可找”的心理。

     

        解决“厌倦情绪”,最终取决于民主生活会“怎么开”。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定下“君子协定”——各自检讨、把话讲透、不准记仇、不影响工作,成为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参加民主生活会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如此,看民主生活会,不是只看“有没有开”,关键是看“怎么开”“有没有开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民主生活会的现实路径也必将越走越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