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9日 星期日

    发现临海

    春风古城绿山川

    作者: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9日 10版)
    古城秀色
    岭根古村
    俯瞰东湖
    江南长城
    姜糖制作
    紫阳古街

        下午五点半的阳光穿透玉兰花瓣,熠熠生辉,透过紫色的花丛回望,群山环绕的小城笼罩着一片暖色,东湖和巾山绿意葱茏。

     

        临海古城的春天到了。

     

        我们站立的位置,是台州府城墙。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在此可得一窥。

     

        临海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灵江水缓缓绕城而过,流向东海。两千多年的建城史,造就了城依山、水环城的古城格局,它拥有众多人文古迹,文化积淀丰厚。

     

        首先触动我的,当属这气质独特的“江南长城”。它与北方的长城大不一样。

     

        临海作为千年台州府治,别称“府城”。台州府城墙始筑于东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倚山就势,曲折逶迤,犹如蛟龙飞舞,绝无苍凉之感。

     

        登上城墙揽胜门,能看到旌旗上大大的“戚”字,这是对明朝名将戚继光的纪念。戚继光在临海八年,抗击倭寇九战九捷。其间,戚继光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创造性地加盖了二层中空敌台,遗存至今。之后他调任蓟镇总兵,将他在临海修筑城墙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了北方长城的增扩加强上。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把台州府城墙赞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城墙还担负着防洪的重任。在修筑设计上,瓮城被修作弧形,三分之一的城墙沿着灵江修筑,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来袭。也正因为防洪的功能,使得其在历史上免于被拆毁。

     

        古城墙是融进临海人生活中的。它雄浑的气势是当地摄影爱好者取之不竭的素材,你会看到它如同一条坚强有力的臂膀,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此时便会觉出它的温柔来。

     

        俯瞰紧邻城墙东侧的东湖,此刻正是波光粼粼。东湖开凿于北宋,湖面水波荡漾,亭台如画,中悬洲渚,堤隔桥连。走进其中,古樟树影把水面映衬为墨绿,虬枝舞动其中,在樵云阁的灯笼点缀下,变成一幅沉静的水墨画。有人将东湖与杭州西湖作比,称“小西湖”,其实大可不必。临海自古多文人墨客,东湖小巧而秀美,对于临海恰如点睛之笔,闪耀出城市的灵气。

     

        不远处就是一座山,山也是小山,高不过百米,俗称巾山。山上有四座历史悠久的古塔,其中矗立在巾山两峰之巅的大小文峰塔,在视觉上很抢眼,过去常被视作临海的标志。历史上,台州屡有在科举中父子联登、兄弟同榜之喜,宋代临海中进士者总数位列台州六县第一、全国第六。山因人兴,历代文人在巾山留下的诗词歌赋,可谓汗牛充栋,巾山的内涵也因此不断丰富。

     

        我站在城楼上遐思万千,不禁想到,眼前的临海城,以巾山为冠,以东湖为眼,以长城为臂,面朝大海,春风满袖,胸中有丘壑,志向在远方,这该是怎样一个引人关注的形象呢?

     

        下了长城,走进紫阳古街,你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临海人穿梭于古今之间的一种味道。

     

        紫阳古街获得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穿行其间,能看到文庙、状元第、酒坊,沿街的古井、古牌坊、古桥等历史遗存得到了妥善保护,而一些百年老店则继续提供着商业服务。

     

        街上随处可见“麦虾”店铺,这种食物和虾有关系吗?并没有。据说麦虾过去是贫苦人家吃的东西,先把面粉加水调成糊状,拿筷子沿着碗边将面糊削成一条一条下锅,倒点蔬菜进去拌一下,出锅后面块状如弯曲大虾,因此得名麦虾。当然了,现在的麦虾大可以放入丰富的佐料和海鲜,也的确可以有“虾”了。

     

        在街上看到一个卖蛋清羊尾的摊点,引起了我的好奇,同行的老临海人叶辉告诉我,蛋清羊尾又名雪绵豆沙,是列入《中国菜谱》的临海特色小吃。那么它跟羊有什么关系吗?也没有。只见小贩把鸡蛋打碎,取出蛋清,再打成雪花状,取出豆沙丸子裹上这种“雪花”,放入锅中油炸,两三分钟出锅,已膨胀成拳头大小,形状还真像个羊尾巴。拿到手中以后,蛋清羊尾很快塌了下去,放入嘴里,嫩而甜蜜,口感独特,这种小吃既是家常食物,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说到甜蜜,不得不提到姜糖。在古街上,有一间临街的老店,做姜糖的老人叫周昌华,只见他将糖条托起,依靠钉在柱子上的大钉固定糖条,借助重力让糖条自然拉长,然后猛力一甩,绕回钉子上,再拉长,像极了做拉面,糖条变得十分柔韧后,放在工作台上,嵌上糖花,再拉成条,和老伴儿一起用剪刀切成糖块。要不是别人告诉我,我都不知道这位老人竟是双目失明。双目失明却将祖传的工艺和配方传承下来,堪称传奇。姜糖的制作,看起来并不难,但从选材到熬糖,每一个细节做到考究专业才能有一粒美味姜糖。目前老人已将这一制糖技艺传授给他儿子周保卫。“只要用心,就能做好。”周昌华说。现在儿子儿媳继承了老品牌,还开了网店,一家人团结协作,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每一天。

     

        这是春天的古城生活。风吹过来,竟也是甜丝丝的。

     

        (本报记者 蒋新军)(本版照片选自光明图片 摄影:蒋新军 郭迅 厉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