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向传统农业问道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闵庆文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8日 05版)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

     

        以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不仅以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位列世界各国之首,而且第一个启动了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农业部于2012年开始已分三批发布62个项目)、第一个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农业部于2016年发布了28个项目)、第一个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农业部于2016年公布了408项有潜在保护价值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

     

        从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来看,农业不应再被简单地看作第一产业。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但是,今天的农业还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具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业态。一些农业文化遗产地,利用地域环境优势、民族文化优势,不仅生产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且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发展生物资源产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田园景观、民族文化和古村落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并进一步衍生出康体、养生、教育、物流等产业。

     

        传统的农业资源主要指水、土、气、生,而当把农业从“第一产业”升级为“第六产业”的时候,优美的乡村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厚重的乡土文化都成为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甚至看似繁重的劳动过程、土味十足的劳动号子都被作为体验、感受而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原来以粮棉油、肉蛋奶、瓜果菜为主的传统农产品增加了茶花菌药等新的农产品类型,更增加了农业文化产品、农业旅游产品、农业保健用品等多种产品。

     

        此外,农村不应仅仅被看作农业生产的场所和农民生活的居所,更是在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系统和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文化系统。农民成为一种新型职业,他们不仅是产业经济的直接参与者,还是农耕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以小农为主要特征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劳动力在“农业+”“旅游+”“生态+”模式下的多样化本地就业。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面向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市场需求的服务。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经验表明,稻田养鱼、桑基鱼塘、农林复合等传统农业系统所蕴含的丰富生物基因、技术基因和文化基因,对当今和未来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闵庆文,系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