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8日 星期六

    “田园织成四时景”

    ——江苏兴化留住不一样的垛田财富

    作者:郑晋鸣 徐航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18日 05版)

        早春三月,江苏省兴化市油菜花景区内,块块垛田宛如水中绿岛。兴化垛田是江苏中部地区里下河腹地的传统农业系统。自明代中叶起,为适应环境变迁,兴化先民架木浮田,垒土成垛,垛上种田。兴化垛田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水乡垛田景观”。

     

    从“一朵菜花”到“四季看花”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过去人们对于农业最深刻的印象。而在兴化,农业是可赏可玩的风景。种油菜,在兴化已有750余年的历史。自2009年起,兴化市将垛田菜花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千垛菜花旅游节”应运而生。

     

        每年“千垛菜花旅游节”期间,近百万人畅游兴化。为了配套旅游产业链,当地还兴建了观光塔,铺设了木栈道,配备了水上木船。为期一个多月的旅游节,竟能带来十多亿元的收入。

     

        “田园织成四时景,农业当作风景卖。垛田景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从‘一朵菜花’逐渐演变为‘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看菊花、冬看芦花’的‘四季花开’之地,更是别处无法得见的水乡奇景。”兴化市委书记李卫国告诉记者,垛田景色四季各有不同,游客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垛田之美。

     

    从“利益驱动”到“守护传承”

     

        曾经的兴化,化学肥料泛滥,耕地环境恶化,土地被商业浪潮蚕食,垛田生态系统受到了致命危害,文化传承渐失。兴化人意识到,保护垛田,传承文化,势在必行。

     

        2014年4月,兴化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将47万亩垛田列为生态保护区,严禁占用开发。市政府还下大力气逐渐修复了垛田水垛相依的原始地貌特色,形成垛田保护区自我维持、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生态机制。

     

        “城市居民旺盛的休闲需求,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实现了农业价值最大化。”兴化市市长黄红旗告诉记者,目前兴化正在打造100万亩水乡生态涵养区,建设垛田文化博物馆,将文化和生态元素融入其中,让游客感受水乡小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韵味。

     

    从“生态涵养”到“万家致富”

     

        旺季当梢夫船娘,闲时垛间耕作劳动,这是兴化农民的生活写照。漫步兴化街头,农家乐和土特产小店生意火爆。村民朱登明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时要预约才能吃上一口地道的农家饭。

     

        随着生活蒸蒸日上,村民也越来越注重生态的涵养。朱登明介绍,每逢春季,乡邻都会主动清理河沟。排除淤泥,既为垛岸积造有机肥,又保持了水源清澈。记者发现,兴化农民不用化学肥料,而是用天然肥料种植蔬菜,有些人家还在水里养起了鱼虾。水上水下相结合,给每亩垛田带来上万元的收益。

     

        “祖祖辈辈都种芋头,终于种出了甜头!”谈起家中种植的龙香芋,村民刘国保一脸喜悦。他告诉记者,得力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兴化龙香芋现在已经全国闻名,每到收获季节,都被抢购一空。这几年政府加大了科技兴农的力度,每年龙香芋的收成都有增加,家中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我们真正明白了,留住了生态,就是留住了财富。”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