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多边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这必然要求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继续做好国际形势的稳定锚,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动力。
优先重视理论准备,推动全球治理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共享。要加强对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贡献能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站得住脚的权威命题、概念和原理,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要正确认识全球治理的实质和规律,根据我国的特点和国家利益,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要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因势利导,积极迎接全球治理时代的到来。
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多边主义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应如何既维护自身利益,又诉诸共同价值?当前看来,中国文化虽然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尊重,但仍然难以在短期内替代西方流行文化以及世界性语言。在中东、拉美、非洲等地,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工人和工程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却因语言、文化等原因难以有效融入东道国社会。要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切实在世界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应遵循共商、共治、共享的路径,为世界提供开放、包容、普惠、公正等引领性价值观。
既要承担相应责任,又要明确自身定位。当今世界的很多热点问题都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既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实体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也积极参与“G20”“G8+5”等非正式全球治理机制和合作框架。要正确处理中国与全球治理格局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自己的定位。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要坚守发展中国家的属性,强调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立言行事。同时,对于全球治理的责任,也应结合实际、积极承担。
善于影响国际新规则的形成和制定。近年来,中国同主要大国协调合作得到加强,同周边国家全面合作持续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深化,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联系更加密切。在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中国主要是寻求将国际制度更好地内化,强调合作与双赢。在全球层面,中国应以完善国际制度的基本规则为着眼点,积极倡议或主导国际规则的完善和新机制的制定,提高议程创设能力,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参与者、主要制定者和积极建设者。在区域层面,加强地缘政治经济的塑造能力,构建区域全面合作的法律制度框架,推动实质性合作。
培育和发展国际非政府组织,发挥其支撑与配合作用。国际非政府组织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政策创新的源泉,国际规范和惯例的载体。在全球性事务中,国际非政府组织往往传递出更加理性和务实的信号。它们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跨国网络平台,影响公众和决策者,并协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解决全球性问题。我国应积极培育自己的国际、国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开展多元外交,发挥其特有作用。
(作者:陈家刚,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本报记者张胜参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