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7日 星期二

    信息技术带来教育变革

    作者:靳晓燕 余胜泉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7日 13版)

        【思想汇】

     

        主持人:靳晓燕

     

        对话人: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

     

        互联网可以构建起具有“更多获得感”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最大限度地汇聚社会教育服务资源。同时,互联网在破除教育规模与个性化、公平与质量难题,在为社会供给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重构教育生态体系等方面的优势都为教育供给的转型与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那么,已突破人们想象的新技术的发展,会怎样影响未来的学习,教育又如何应对?为此,记者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进行了专访。

     

    传统的教育公共服务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元的现代社会

     

        记者:最近常听到家长和学生抱怨无效作业多、课外辅导多,请问如何在保证高水平教学质量前提下有效降低学习负担?

     

        余胜泉:这些表象正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供给总量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直接体现,其根源是传统的教育公共服务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元的现代社会。长期以来,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供给体系存在“讲-测-考-练”的中低端产品过剩、素质教育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应试教育产能过剩、素质教育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

     

        面对民众越来越高的教育要求,面临教育差异化、个性化供给的新难题,就需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教育供给侧改革不能仅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寻找政策突破,还必须以开放的视野,集纳各方的力量,借助互联网,构建全新的教育体系,建立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统一战线。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为重组教育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它既可以实现传统教育所关注的大规模覆盖,又可以实现优质教育关注的个性化、公平和质量这一永恒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体,从而实现教育服务供给的内容、方式、形态、结构、决策与监管等方面的变革。

     

    以班级授课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记者:如你所说,教育需求转型升级倒逼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转型升级,重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生态,这将给教育者、学习者带来怎样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余胜泉:目前的教育体系还处在流水线时代,学生在集中的地点接受统一模式、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的教学,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是在流水线上锻造的一个产品,学生泯灭自己的个性来适应固化的学校体系。这种以班级授课为主体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以互联网、分布式新能源以及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其核心特征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制造、柔性化制造和智能制造。这种革命已经对教育的核心要素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生发生了改变,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内容和服务的提供者发生了改变,除了教师,社会上还有很多服务提供者;资金的来源发生了改变,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成为重要的教育资金来源;考试的提供者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社会化考试得到公众认可;证书的提供者发生了改变,“慕课”平台等一些权威机构的证书可能比二流大学的证书还要有用。

     

        互联网的发展将重构学校教育生态,改变学校运转的基因。它将重构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到由学习环境所提供的丰富的资源、知识建构工具和教育服务。重构内容供给,教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所能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生可以得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教育服务体验。重构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社会性学习、游戏化学习、仿真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实时协作的学习、有充分社会交互的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则会更加强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准备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重构管理和评价,管理和评价会越来越多地基于客观的数据信息。管理会从事后补救变成事前监控和预警,管理将越来越智能化、可视化。

     

    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化和变革的声音

     

        记者:新技术的发展突破人们的想象,比如人工智能的出现,会怎样影响未来的学习,教育又如何应对?

     

        余胜泉:新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驾驭数据与知识的能力,人获得了一种技术化的“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适应复杂信息与快速变化社会的关键。人机结合的思维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需要学习方式革新,需要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借助智能设备而生存的时代已经到来,智能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物品,基于智能设备来开展学习与认知,我们才能跟上这快速变化的复杂世界。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实际已在改变儿童的认知方式。我们现在看一个人聪明与否,不仅仅是看这个头脑内部的智商,还要看看玩手机的智商,内脑和外脑加在一起,才能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现在的儿童认知世界、适应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而认知是构建教育这座大厦的基础,人类认知方式的裂变,必然会导致学习方式的变革、导致教育的系统性革新。就像一座楼,当一座楼的地基发生了根本形态的改变,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大厦,一定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而不是小修小补的改变。因此,教育不能故步自封,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化和变革的声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