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一部浓缩的文物世界史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扫描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2日 09版)
    图①:元青花大盘 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图②:阿拉伯青铜手 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新展大观】

     

        100件文物200万年历史。仅凭这一点,“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就在世界各地的巡展中吸引了无数眼球。如今它来到中国,在众人的期待中,展览将于3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公众见面。

     

        大英博物馆这100件文物,未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却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堪称是浓缩的文物世界史。

     

        中方策展人闫志说:“这个展览不是表现各文明之间的差异、特征,而是强调人类文明之间的共性。”这一理念,从序厅里那具“佘盆梅海特内棺”就可以看出。在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埃及棺椁中,这件绝对算不上出名和经典。佘盆梅海特,是一位古埃及女贵族。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来和人们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是经过分析研究人们发现,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这个普通的木棺告诉观众,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记者快评:人类文明的形成原本就是一个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文明都脱离不了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和影响而发展。

     

        展览的002、003号展品是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奥杜威峡谷的砍砸器和手斧。别小看这两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它们可是200万年前人类制造的工具。有了这些工具,人类切割动物躯体、砸碎动物骨骼,以获得营养丰富的骨髓。得益于对这些工具的使用,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工具伴随人类走出非洲,进入包括美洲在内的新世界。

     

        记者快评: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不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嘛!

     

        定居农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强管理,文字应运而生。在中东地区,文字被印在泥板上,许多得以保留。文字不仅用于记录,很快又得到更多创造性应用,在那些泥板上还发现了早期文学作品。

     

        015号展品,是制作于公元前700—600年的“大洪水”记录板。它用楔形文字书写了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内容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极为相近,而时代则比后者早400年左右。

     

        记者快评:很多古文明中都有过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如古巴比伦、印第安地区、玛雅地区、古墨西哥等,中国的《山海经》也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的内容。

     

        与之相邻的是长宽高都不足3厘米的“印度文明印章”。鼎盛时期的印度文明以印度河冲积平原为中心,覆盖范围超过50万平方公里,可能由于气候变化、洪水和地震的原因,约于公元前1900年衰亡。之后,这一辉煌的文明被遗忘了3500多年。这种小型石质印章发现于19世纪90年代,是发现印度文明的一个关键证据。

     

        这枚印章刻有奶牛图案,用滑石雕刻而成,曾在软泥上压印使用,上面雕刻的标记尚未被破译。考古学家在印度遗址中没有发现奢华的居所或庙宇,甚至连武器都很少发现,表明该文化尚未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社会相对比较平和。

     

        记者快评:要不是发现了这些小小的印章,曾经辉煌的印度文明就永远地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这也许就是考古的意义。

     

        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后,许多邦国开始眺望边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领导威权和军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发展成帝国。亚述帝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展厅里,公元前700年左右的亚述浮雕,就是这个帝国强大的象征。这件用于装饰亚述王宫殿的浮雕,刻画了两位武士。专家说,根据他们的服饰可以判断弓箭手是阿拉米人(今叙利亚的一部分),而持矛者来自地中海东部的黎凡特。这可以印证当时亚述帝国全境内的男子都要加入军队的记载。

     

        与此同时,位于苏丹的古实王国,在征服埃及后奉行文化拿来主义政策,吸收了许多埃及传统,包括建筑、宗教和丧葬习俗。与古埃及人一样,他们把“沙伯堤”雕像(类似我国的陪葬人偶——记者注)放进重要人物的坟墓,好让他们在阴间服务于死者。展览中的这件“沙伯提”雕像,出自公元前644年的塔拉哈卡国王的陵墓。

     

        记者快评:征服带来的不仅仅有毁灭,也有融合。

     

        公元800年左右,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分别是中国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他们支配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依靠商人和骆驼组成的商队,香料和丝绸等奢侈品得以在丝路上流通。因为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续高涨,这类贸易活动在中世纪早期达到鼎盛。

     

        来自印度的胡椒最远到达大不列颠,但价格昂贵,一磅胡椒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士兵两周的薪水。展厅里有一件制作于公元4世纪的霍克森胡椒瓶,竟被塑造成时髦的罗马女子形象,从侧面反映出胡椒在当时的精贵程度。

     

        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世界范围内,从经济学到天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创制。中国的元青花可谓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烧造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其最重要的原料钴来自中东,成品又主要用于出口中东市场,之后才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

     

        记者快评:虽然展览中的元青花瓷不能称为顶级的珍品,却也非常“称职”地表达了展览主题。

     

        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此前毫无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联结在一起。彼此陌生的文化不期而遇,既有成果,也有冲突。“贝宁饰板:奥马与欧洲人”记录的就是这种成果:贝宁王国在16世纪晚期,国力和财富达到巅峰。饰板上,中央体型最大的国王奥马,两侧是他的随从,他们上方是两个葡萄牙商人。当时,贝宁用象牙、棕榈油和胡椒交换葡萄牙的黄铜,一部分黄铜就被用于制作这类歌颂国王的饰板了。

     

        展览的第100件展品,是2005年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代表了当下人们应对环境恶化的努力,以及对清洁能源的渴望。

     

        作为该展览的一个特色项目,国家博物馆增添了第101件与主题相关的展品——2001年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木槌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签字笔,一组三件(套)。这套文物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记者快评:“以物说史”是绝大多数历史类展览惯用的方式,却又往往局限于“史”。本次展览,既重现遥远的过去,也记录鲜活的现实,更描摹美好的未来,这或许就是它最可贵之处——与现实发生关联的,才是人们最想知道与关注的。

     

        (本报北京3月1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