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科学家系统介绍“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专项研究成果——

    治理灰霾 科学在路上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2日 06版)

        每逢蓝天必刷屏——如今,霾天气的预报和空气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公众最关注的话题。其实,科学家们一直在持续研究灰霾天气的预报预警和治理,更希望能让蓝天常驻。

     

        3月1日,中国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自2012年启动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专项的研究成果。

     

    灰霾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明了

     

        据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和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贺泓介绍,从历年的监测数据看,与2013年相比,全国空气质量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但公众并没有明显感受到大气质量改善,这是因为污染物颗粒浓度还没有达到环境显著改善的拐点。同时,从季节上看,秋冬季形势依然严峻。以2016年北京冬季的情况为例,PM2.5浓度与前三年相比没有显著降低”。

     

        贺泓介绍,灰霾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就是污染的排放,包括‘一次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源’——二次生成。二次源是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常常高达60%”。

     

        不利的气象条件是灰霾形成的外因。这不仅仅是“风变小”的结果,污染物的排放会让气象条件变得更差——排放到大气中的PM2.5会加剧下冷上热的稳定大气结构,进一步加剧污染。贺泓说:“灰霾污染一旦形成,会导致逆温现象进一步压低边界层,污染物被‘闷’在很小的空间里,更加无法扩散。”

     

        但贺泓坦承,目前科学家对灰霾形成的机制并不完全明了,“特别是二次源形成的机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大大增加了灰霾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巨性”。

     

    清洁利用煤炭是当前“治本”之法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基础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作为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如何清洁利用煤炭就成为治理空气污染的“治本”之法。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研究员介绍,针对我国褐煤等低阶煤储量高的现实情况,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启动了“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先导专项,希望经过5年至10年,突破若干关键示范技术,形成适合我国煤炭资源特征的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和高值化的低阶煤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目前,许多关键技术已经具备示范或产业化的条件,部分技术已经与企业建设了示范工程,为推进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能源利用,为了保障蓝天,各相关领域的中国科学家也一直在努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领衔研制了“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世界首个“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等。其中,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已经“装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质量预报预警中心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中心等,准确预报了自2013年以来京津冀秋冬季历次重污染过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陈运法研究员介绍,根据灰霾形成机理等基础研究相关成果,科学家们研发了燃煤锅炉细颗粒物、工业有机发挥性有机物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希望能够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治理灰霾需加强针对性

     

        贺泓说:“空气污染治理,特别是灰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在现在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下,要实现空气质量长期稳定改善,大气灰霾治理需要加强针对性,力争精准治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

     

        贺泓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一是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二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应把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可以非线性地为工业源排放创造空间,减少大气污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冲击”;三是要加大我国北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散煤和秸秆燃烧导致的季节性霾污染。

     

        “灰霾治理复杂而艰巨,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无法给出‘何时能够实现空气质量根本好转’的具体时间表。”贺泓说,“这是一个政府领导、科技支撑、企业实施、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渐进过程,我们有必要达成共识,下最大的决心,同时也要有最大的耐心。”

     

        (本报北京3月1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