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

    当效康熙拒著

    作者:陈立武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8日 12版)

        【心直口快】

     

        康熙帝一生功勋卓著,而且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编修了《康熙字典》《全唐诗》《清文鉴》《古今图书集成》等总计60多种,2万余卷图书。然而,对于自己亲力亲为、取得巨大成就的治河经略却坚持不让编纂印行。

     

        明末清初,兵荒马乱,河道整治无人问津;黄河水患积重难返,泥沙淤塞,泛滥成灾。每遇大水,漫漫黄汤倾覆而下,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运河漕运也被阻塞,南方大米运不到北京,清政府的开支和北方军队的给养受到严重影响。黄河之患,成了清帝心中挥之不出的阴云。康熙亲政掌握大权后,常为此事焦虑。他说:“河道关系到漕运,是国家的紧要大事。”他把“河务”“漕运”“三藩”六个大字写在宫殿柱子上,每天吃饭、睡觉都琢磨怎样处理才妥当。

     

        待平定了三藩,统一了台湾,康熙便集中精力处理黄河问题。如何治理黄河,关乎国计民生,康熙特别谨慎。首先,调查勘探,寻根溯源。康熙派人探查黄河之源,往返万余里,掌握素材详情,绘成舆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细致踏查而绘成的黄河图。他还带皇子巡视通州段河堤,学用仪盘,仔细测量,记录在案。第二,任用能臣,统管全局。康熙选用精明能干的武英殿学士靳辅当河道总督,靳辅又拜有才干善治水的陈潢为幕友,两人制定方略,起草奏疏,监理施工,成效显著。第三,御前辩论,集思广益。在修治下河及海口问题上,以按察使于成龙为代表的官员与靳辅意见相左,提出异议,引发朝野议论。康熙没有妄加论断,而是慎待争议,命双方在乾清门进行御前辩论,各申己见,互相驳难。由于辩论双方各有各的理由,康熙难以决断,又命乡里临河的在京官员,书写己见,上报朝廷,以资参考。第四,会议裁决,实践验证。康熙帝听了两方面的陈述,看了大臣的奏报,倾向于成龙意见,但依然没有乾纲独断,而是交九卿会议裁决。会议最终采纳了于成龙的方案,靳辅被免职,于成龙接替赴任。但康熙并不放心,曾数次派大臣视察河工,检验廷辩双方孰对孰错;他自己也南巡阅河,让靳辅扈行随从。于成龙赴任踏勘后方觉自己治河之见并不合宜,大多沿袭了靳辅之法。显然,争论的正确一方在靳辅。第五,承认错误,勇于改正。康熙回京后,立即改正错误,肯定靳辅的治何功绩,复还他的品级,并昭示于成龙反省。

     

        康熙悉心治河数十年,成效卓著:黄患化解,运河通畅,漕运兴旺。后任河道总督张鹏翮上奏,请将治河谕旨编纂成书,雕刻颁行,永久遵守。康熙决然而道:“前代治河之书,无不翻阅,泛论虽易,实则难行。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从,断不可行。”作为一代帝王,康熙谦逊的科学态度难能可贵。

     

        如今,通过电脑码字、复制粘贴、激光照排等,出书易如反掌。全国每年出版45万种书籍,其中新书就有26万种,很多人为职称为名利而“码字簿子”。不难想象,有多少是经过实践检验、反复斟酌、耐心打磨而成的,有多少能让我们开卷有益?难怪有诗云:“举目滔滔,打湿我们的能有几滴?”

     

        真正文化人,当效康熙,慎对出书。

     

        (作者:陈立武 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