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7日 星期一

    原创昆曲《春江花月夜》缘何人气爆棚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李锦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7日 09版)
    《春江花月夜》剧照 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供图

        【艺苑新事】

     

        当代原创昆曲《春江花月夜》近日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全场爆满。演出结束后,剧院里掌声雷动,演员多次谢幕。大剧院外场也挤满了年轻观众,他们排长队等候演员签名。自昆曲《春江花月夜》2015年6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后,目前已在全国演出近30场。这部人气爆棚的《春江花月夜》,被一些昆曲人称作“这个时代昆曲最好的样子”。

     

    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

     

        昆曲《春江花月夜》以公元706年(唐神龙二年)的元宵佳节为背景,张若虚与辛夷在明月桥邂逅。第二天,当他想向辛夷表白时,却被鬼使勾错了魂,阴阳两隔。几番周折,当张若虚再回到人间,已是五十年后,红颜已成白发。

     

        再次相见时,张若虚与辛夷在春光明媚的江畔,共吟一首《春江花月夜》。当繁花漫天,才子佳人悄然隐去,唯有江月永恒。有观众在朋友圈这样分享观后感:“戏里所有的人都做了一件不求结果的事情,这种逾越生死时空的凄美爱恋,不是儿女情长,而是沧海桑田。这部戏闪耀着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光辉。”

     

        这部昆曲是80后才女罗周以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的。导演李小平认为,昆曲《春江花月夜》在剧目文本、故事背景、昆曲程式化的唱腔、表演方式等方面,都可谓一出典型的古典作品。“当代人看古典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能让我们回望古人的风骨,给浮躁世态以启示。”

     

        主演兼制作人张军认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深受喜爱,是因为它的唱词格律、平仄、表述方式都遵循昆曲曲牌体传统,昆曲味很浓,且文辞表述流畅婉转,在演出中还加入了不少生动幽默的话剧元素和热闹的民俗,更为引人入胜。

     

        因为这部戏,很多观众第一次走进剧场看昆曲。一个第一次看昆曲的观众说,《春江花月夜》的观剧过程很美好,感觉把昆曲从考古和纯美学的“玻璃柜”里取了出来,古典美学中透着时尚之美。

     

    让昆曲成为当代观众生活的一部分

     

        昆曲《春江花月夜》首演前的半年,张军就做了一个密密麻麻的宣传计划表,希望听到一些意见。张军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尝试让昆曲接受现代审美考验,践行当代的传播方式。“要让昆剧艺术真正活在当下,成为当代观众生活的一部分。”

     

        2009年,国家一级演员张军从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岗位上辞职,成立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事实上,离开院团体制,张军过得很不容易,“作为一个‘个体户’,跟国家院团争资源,真的很难”。虽一路艰辛,但张军还是扎在昆剧这门传统艺术的土壤里,不断探索突破自己。

     

        2010年,张军与音乐家谭盾合作的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在上海首演。该剧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昆曲音乐形式“水磨新调”,不仅在国内演出一票难求,而且还到美国、法国演出。2016年,他一人挑战四个角色的昆曲《我,哈姆雷特》在几场内部试演之后,国外各大艺术节的订单纷至沓来,去年年底张军已在英国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开启了国际演出的第一站。

     

        在张军看来,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有两个层面,一是技艺的传承,另一个是美育传承,就是让今天的观众透过昆曲看到传统文化的美。每场演出前,张军都亲自到各地开讲座、做导赏,与不同的人分享昆曲的魅力。

     

        早在1998年,当年20多岁的张军,就带领昆三班的同学们,到大学里演昆曲、讲昆曲,“这为年轻观众一下子打开了一扇窗,很多年轻人惊诧:原来昆曲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艰涩,原来昆曲这么好听、这么好看,原来昆曲的年轻演员也这么鲜活。”20年间,张军已做过500多场讲座,30多万人受益。

     

        现在,张军的粉丝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以能欣赏昆曲为时髦。目前新版的《春江花月夜》已在重庆、南京、苏州演出,接下来还将在香港等城市巡演。“这个时代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可能性。传统文化,只要去守护、呵护,找到恰如其分的方式去唤醒它,它一定会回来。因为它从未走远,一直在那里。”张军说。

     

        (本报记者 苏雁 李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