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6日 星期日

    如何理解古诗文中的植物词

    作者:孙玉文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6日 12版)

        古代诗文中有大量植物词,比如《诗经·豳风·七月》第六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中“郁、薁、葵、菽、枣、稻、瓜、壶、苴、荼、樗”都是植物词。再如,《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王逸《离骚序》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都说明《诗经》《离骚》中有相当数量的植物词,而且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了解古植物词,对读懂一些古诗文很有用处。

     

        掌握古植物词的含义,有助于理解古人行文的脉络,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谖草”今天叫忘忧草,也叫黄花菜,古人以为观看它能让人忘掉忧愁。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少妇,她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精神郁闷,因此希望能在她常常出入的北堂种植这种草,以解相思之苦。不懂得“谖草”的这一功用,头两句诗跟后面两句“愿言思伯,使我心痗”(由于思念带兵打仗的丈夫,少妇忧思成疾)的联系就看不出来。

     

        掌握古植物词的含义,有助于更深透理解各段落之间的关系。《诗经·王风·采葛》共三章,每章开头的一句依次是“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其中“葛”“萧”“艾”是三种植物。在《毛传》和《郑笺》中对这三个词都有解释,比如,由“葛,所以为絺綌也。”(《毛传》)、“兴者,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郑笺》)可见,穿葛衣是当暑之事,属小事。而“萧,所以共祭祀。”(《毛传》)、“‘彼采萧’者,喻臣以大事使出。”(《郑笺》),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所以采萧是大事。从“艾,所以疗疾。”(《毛传》)、“‘彼采艾’者,喻臣以急事使出。”(《郑笺》)可知,治病当然是急事。由此,通过葛、萧、艾的功用,诗作者把时令、押韵和国事的小大、缓急结合起来了,对诗的结构理解得更深入。

     

        掌握古植物词的含义,有助于了解古人的言外之意。对《离骚》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句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言己旦起升山采木兰,上事太阳,承天度也;夕入洲泽,采取宿莽,下奉太阴,顺地数也。动以神祇自敕诲也。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以喻谗人虽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屈原取木兰的去皮不死,宿莽的经冬不死,比喻自己不顾谗人的攻击和遭受的打击,坚持理想,不改变节操的英雄气概。王逸注通过揭示古人认识到的“木兰”和“宿莽”的生长特点,显示出这两句诗的寓意。

     

        掌握古植物词的含义,有助于把握诗文的意旨。《诗经·周南·芣苢》有三章,顺次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据《诗·小序》,这首诗旨在表现妇人希望早日生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对“芣苢”功用的理解是关键。芣苢,也就是车前草。上古人认为它适宜于女子怀孕生子,《毛传》中就有“芣苢,马舃;马舃,车前也,宜怀妊焉”的说法。

     

        古书读得多了,又能贯通起来理解,可以发现古人对古植物词的认识成果,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文。例如“杨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下它们以赠给送别者和离别者。《诗经·小雅·采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泛指柳树,诗句已透露出离别时的“杨柳依依”。据晋崔豹《古今注·音乐》,西汉已有《折杨柳》,魏晋时古辞丢失了,但歌曲传下来了。西晋太康年间,京洛有《折杨柳》歌,多言从军劳顿的事,北朝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歌辞》;南朝梁、陈以后,多写伤春离别的情怀,有很多怀念征人的作品,梁萧纲有《折杨柳》,唐诗中,或是诗名《折杨柳》等,或在诗中叙写折杨柳,透出浓浓的惜别之情。

     

        古书上下文中,有时透出古人对植物词性状的描写、功用的认识。《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可见“苹、蒿、芩”是可以供鹿吃的。《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可见“兰槐”是一种香草,根叫作“芷”,可以供人佩带。有些古植物词,需要利用古注来接近它。古人给古书作注,对植物词作了大量的疏解,从多个方面描写植物词,揭示其功用,对我们阅读古书帮助极大,这是阅读古书时必须重视的遗产。

     

        对古代植物词的含义和得名由来发掘得不够,会影响到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例如北朝民歌《木兰辞》,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木兰。木兰的名字值得玩味。上文提到,王逸《楚辞章句》说:“木兰去皮不死。”木兰的从军经历很合乎木兰“去皮不死”的特性。诗作者塑造的人名“木兰”会不会是取“木兰去皮不死”的含义呢?值得认真探讨,对理解《木兰辞》很有意义。

     

        由于古今文化的隔膜,今人已经很难知道一些古植物词,甚至整个古名物词古代的文化含义了。如果有谁编写一本古名物词词典,发掘其文化含义,作出准确解释,这将是一件大好事。

     

        (作者:孙玉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