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6日 星期日

    外滩:开启近代中国的闸门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6日 04版)
    宁波老外滩风光。资料照片
    上海外滩一景。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扫一扫开启中华文化溯源之旅

        【中华文化溯源·外滩】

     

        霓虹闪烁、爵士乐敲打心田,鳞次栉比的酒吧,每天的狂欢洋溢着满满的异国情调。如今的老外滩是宁波时尚的风向标,在这里开设幸福俚酒吧的凌飞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从老外滩10多年前改造完成开始,他已经陆续开设了三间酒吧。酒吧门前波光粼粼的江水在他的视线里充满了美感。

     

    外滩,因开埠通商音译成名

     

        如果江水有记忆,它一定会想起1844年的冬天,173年前的那个元旦。

     

        那一天,万年的东海还是那样惊涛拍岸,同千年句章古城一起陪伴至今的姚江、甬江、奉化江仍旧穿城而过,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们习惯性地顶着清朝标志性的辫子,或奔向私塾,或出海打鱼,或开门卖货,或织布纺棉。

     

        真的没改变吗?在姚江、甬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处汇集而成的Y型地带从那天开始有了一个新名称,满街的黄发碧眼的外国人嘴里嘀咕的“Y-town,Y-town”是什么意思?好像发的是wai-tan这两个音啊。

     

        宁波府的百姓知道和洋人打仗败掉了,却不知那段惨烈的战事叫鸦片战争;知道皇上同洋人签下了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却不知在这个条约里宁波已经向外国人打开了大门。1842年签署的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华大地的开埠时代。“1844年元旦,宁波正式开埠,指定三江交汇处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外国人根据地形称此地为Y-town(Y型的城的意思),音译为外滩。”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中心主任戴光中教授解释了“外滩”之名的来历。

     

        从此,中国字典里有了“外滩”这个名词。从此,这个自秦汉以来就繁华不断的港口就叫作宁波老外滩。

     

        回到当年。同样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该如何迎接这变化的,还有上海的“阿拉”“侬”和“伊”们。当时的上海还是个老城只有2平方公里的县城,市区只集中在豫园一带。那时黄浦江与陆地的岸线还叫黄浦滩。就在一个多月前的1843年11月17日,上海宣布开埠。

     

        如今很多人都说上海外滩之名的来历不可考。戴光中介绍了这样的可能性——不知是顺着水路从同是开埠港的宁波老外滩将名字流传、移植过来,还是因为这里外国人聚居和李鸿章1863年在这里办了个外国语学堂后“外国”这个词开始在社会广泛使用,又或者因为当时的黄浦滩分为外国商船和华船两个停泊区域需要区别称呼,反正19世纪末,黄浦滩逐渐被称为外滩。1898年《申报》出现了“倘荷见顾请至二马路外滩”的字样。这是宝顺洋行保险的一个广告,也是上海外滩第一次见诸文字,此时距离上海开埠已经55年。

     

    外滩,文明碰撞城市先声

     

        顺海向南行,同期开埠的福州、厦门、广州以自己迥异的闽粤语系坚持着自己的称呼。而同属长江流域、同在吴越语系的宁波外滩和上海外滩,则在近代中国以全新的名字、以极其相似的方式迅速升级。

     

        “1844年2月,英国在老外滩设立领事馆,随后,美、法、德、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日、俄等国也相继设立领事或副领事。1860年11月,清政府在这里设立浙海关。尽管按照《南京条约》宁波港的关税主权基本丧失,但是与同时开埠的其他通商口岸不同,当年老外滩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治权与警察权,而不是由列强自组管理机构统治租界。”戴光中在他主编的《江北志》里介绍,这种行政管理在当时绝无仅有,史称“宁波模式”。

     

        “老外滩的形成与兴起使得东西方文明在这里发生激烈碰撞与艰难磨合,客观上成了古老宁波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助推器。但外滩的存在,首先的作用是使宁波开始直接面对世界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戴光中对那段历史颇有研究。宁波开埠后,许多洋行与公司进入宁波外滩。他们早期主要经营鸦片和棉纺织品,后来发展到航运、金融保险、编织等行业。在外商的示范下,本地商人也积极行动起来,使宁波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以宁波草帽出口为例,1868年仅出口4万顶,价值400两白银,到1877年增加至1372万顶,价值18.3万两。

     

        与宁波府延续千年的繁华不同,上海是以“五口”里面唯一的县城而通商的,当时城市人口不足20万。历史把它推到了台前,它则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从此开启了一个多世纪的天下先。中国外贸口岸的重点从广州转移到这里、现代制度经由租界在这里生长、西方文化在嫁接东方文化的基础上恣意蔓延,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迈出了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第一步。它的迅速崛起创造了城市的全新发展模式,以至于近两百年来傲然世界无可复制。

     

        “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外滩更是窗口与桥梁,使得西风东进,让宁波、上海、武汉有了现代城市的雏形。学校、医院以及近代市政设施、公用事业纷纷出现。”戴光中说。上海租界1865年正式供电、1883年正式供水,宁波外滩1898年设立专管道路、卫生、电气等市政建设事宜的工程局,这些都是城市市政建设的先声。而上海的文化中心也从那时领衔至今。当时的上海是全国的出版中心,是学校云集的地方,更占据美术、戏剧、电影的半壁江山。

     

    外滩,光阴荏苒发展继续

     

        历史在向前。1933年10月,浙海关税务司一职首次由华人担任,宁波老外滩作为外国人居留地的历史,宣告彻底终结。10年后的1943年8月,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上海外滩重新回到中国人手中。

     

        从此,外滩在中国人的视野里生长。

     

        今年87岁的陈丁忠人生记忆的第一个镜头就在宁波老外滩。“那年我6岁,在银行门口玩耍,突然冒出满大街的报童在喊着号外号外。”跑到江边父亲的小烟摊,他知道那天发生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以后,他的记忆都与外滩有关。在教会学校上小学时,一有日本人的轰炸机过来,他就跑到德国的国旗下躲避。16岁,他从宁波老外滩到上海外滩,在裁缝铺里做学徒。19岁,学成回到宁波,他在新中国的怀抱里,从裁缝到工人再到厂长、书记,再到退休,他说自己的人生半径就在这老外滩里了。

     

        从大学开始已经在上海生活了35年的王庆春从事着与上海滩息息相关的职业——远洋货轮。他对这里充满了深深的热爱:“漫步上海外滩,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大楼,有着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这里游人如织,每天接受着百万人的参观和赞叹。”

     

        “集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于一体,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处,用建筑对话时空、用浪漫打造时尚,是外滩延续的基因。”戴光中说,两个外滩的发展和时代是同一个节拍的。

     

        在今天的坐标里,上海外滩作为上海的形象地标而存在;宁波老外滩已经是宁波城最时尚的“城市客厅”。

     

        外滩的发展还在继续。

     

        (本报记者 曾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