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晚年是适宜怀旧的年龄。前尘梦影,往事烟云,常常会不期然而至,浮现盘桓于一个人的心间脑际,缭绕不去,让他感怀不已。因此怀旧是文学的一个永恒母题,被一代代的作者书写,也为一代代的读者关注。特别是怀念童年少年时代的内容,尤其能够吸引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陆游这两句诗,出色地写照了个中况味。此时回忆者已经走入老境,追想的是生命开始的那一段时光,一头一尾,两者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对比,具备了一种特别的张力,于作者更能够投入真挚深切的情感,于读者也更容易获得触动和感悟。
不知不觉中,作家肖复兴也步入了这样的一个年龄区域。往事历历,情思依依,化为一篇篇文章,最后又汇集成这部名为《我们的老院》的散文集。在这部作品中,他描绘了北京前门东打磨厂街上,一个叫作粤东会馆的地方。粤东会馆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上曾经是粤东缙绅商人学子在京居停聚会之处,三进三出的大四合院,显示了当年不同凡响的气派格局。但经历三百多年世事变幻,在他出生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不久,这里早已是各色人等混杂居住的大杂院了,容纳了众多人家。从降生到作为知青去东北插队,他在这个院子里共生活了21年,包括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光。这么长的时间,显然会有很多值得咀嚼和回味的内容,也为他心灵中回忆之火的燃烧,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薪柴。
当年的印象仿佛朝露一般清新,那么多美好的物事,数十年后,仍然让作者内心温暖。他描绘了记忆中的大院的种种:气派的黑漆大门,门外的高台阶,门内宽敞的过廊,青砖的甬道,前院、中院和后院,院墙、影壁和石碑,正房和厢房,夹道和园圃,月亮门和藤萝架……记忆被诉诸生动的文字,这个今天已经被拆毁的古老大院,在纸页间恢复了原貌。童年的记忆中,最容易浮现的是大自然中的物事。他写了三棵百年的枣树,结马牙形状的甜枣,每年果实累累垂垂;还写了两棵桑葚树,一棵结白色桑葚,另一棵结紫色桑葚。爬树上房,追逐嬉戏,是那时大院里孩子们的开心乐事。那时不论是站在树上、院墙上还是房顶上,向远处望去,总是澄澈的蓝天白云,笼罩着一大片起伏绵延的青灰色屋脊,尖厉的鸽哨声时常呼啸掠过。这些当年的寻常景致,如今却已经恍如隔世。时光侵蚀了许多,何况还有以建设名义实施的人为的破坏,受到损毁的包括建筑、风景、风俗和文化,但尚可感到慰藉的是,它们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且有望经由文字而留存住记忆。
当然,这些更多是作为背景而存在的。他着力描绘的,还是大院里的人们和他们所过的日子,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日子,也是当时北京城普通百姓生活的缩影。从很多篇章中,读到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温暖。这里有母子间的相依为命:为了不让瘫痪在床的寡母受委屈,在无线电厂当工程师的儿子宁可终身不娶(《表叔和阿婆》);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工程师丈夫和中学教师妻子几十年间一往情深,妻子患病后,丈夫百般呵护照料,细致周到。丈夫坚持给妻子削苹果,每次削下的果皮都是完整地连在一起,弯弯曲曲地垂落下来,这样温馨的画面延续了数十年之久,让邻居们羡慕不已(《花布和苹果》);有小伙伴间的真诚友爱:女孩小猫的外祖父母在“文革”中被逼自尽,人人都急于与她家划清界限,九子却不管不顾,登门给她送上一盆新采摘的枣子(《三棵老枣树》);有师生间的深挚感情:为了让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困的玉石能够继续上学,丁老师自己掏钱资助,还设法为他争取了助学金。而玉石毕业后多年中也一直在打听老师下落,并谱曲寄托对老师的感激和思念(《毕业歌》)……读着这些篇章,胸间不由得氤氲着融融的暖意,同时也有一种夹杂着向往和怅惘的复杂心情,那是对一种已然逝去至少是正在走向式微的情怀和氛围的缅怀。
然而,并非全书都是美好、温馨和善良,也有庸俗、丑恶和无情,这正是生活的整体和真相。相比童年的纯净的快乐,随着年龄和心智的成长,青少年时代感知更多的是迷惘、忧伤乃至痛苦,这些情感无疑影响到作者的成长,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商家有四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有着美丽的名字,却因为是私生女而遭到母亲和三个姐姐的虐待,实在不堪忍受灰姑娘般的命运,还在读小学时就投护城河自尽了(《水房前的指甲草》);姜老太太的打扮和言谈举止不同于常人,随着与已经成为青年的作者交往加深,透露了当年在烟花巷中的皮肉生涯,那种生活的屈辱和艰辛,常人实在难以想象。在平静缄默、波澜不惊的背后,多少人的身世命运其实正仿佛乱云飘蓬一般(《虞美人》)?小秋当年是大院里的漂亮姑娘,早早就谈了恋爱,也是青春发育期的作者和伙伴们偷窥的对象。但两次婚姻都很短暂,后来未再嫁人,独自带着患自闭症的儿子生活了几十年。时隔多年再次见面,当年穿着白色短裤活力四射的少女,变成了白发苍苍身材臃肿的老太太,不由得让人感叹时光、命运对人的剥夺和拨弄(《白桑葚,紫桑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所隐含着的连最出色的想象力也难以达到的戏剧性,它的某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本质,在数十篇作品中都有生动的揭示和呈现。
人生命途多舛,这本来也是一般规律,但那种悖逆正常人性的政治运动,却是人为地大量制造和播散灾难的强力推手。时代的风云裹挟一切,小院自然也无法逃遁。这部作品最让我受到触动的,是它深刻有力地写出了十年“文革”浩劫的惨烈和惨痛。因为作者的年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在书中占的比例很多。那个畸形岁月里,大院里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出身于富裕家庭、在民国时期任过公职、有海外亲属关系等等,都成了罪状,大院里因不堪忍受批斗和人身侮辱而自尽的就有不少人。人性中的丑恶也得到了大暴露、大爆发,一些品行恶劣的人如商家老太太之流成了街道积极分子,借机满足个人私欲,抢占别人住房等(《商家三女》)。更深刻的悲剧是在革命和进步的名义下,来自亲人的“大义灭亲”的行动。多少人可以忍受外面的批斗,却无法承受亲人的背叛,走上了绝路。而揭发者还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伙伴小水的姐姐小溪,在泳池边裸露着修长大腿的美丽少女,刚刚考上大学,带着红卫兵来抄自己的家,揭发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导致父母被遣返老家。等到数年后她明白过来,无法承受悔恨的煎熬,投水自尽(《盖碗茶》)。扭曲的时代,扭曲的心灵,既惊心动魄,更促人警醒,发人深思。作者直面癫狂时代的勇气和激愤,使得这部作品在流荡着温柔敦厚的美学气韵的背后,也具有了力度和锋芒,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阅读中不止一次地想到童年少年记忆对于人生、对于写作的意义,很多经典作品都是以此作为题材。作者写的都是自己的亲历和感悟,因此每一篇都是“有我”之作。大院里的这些人和事,发生在他的情感、心智的成长时期,影响到他的价值观的形成。而它们又是经过数十年后才被写下来,此时的作者已经历过人生沧桑、世事浮沉,时光的流逝既赠予了他智慧识见,也过滤掉那些浮泛芜杂的成分,写作便更能够抵达和揭示出所描绘对象的本质和底蕴。
在前面所分述的种种之上,阅读时还会有一种综合性的感受,那就是时光是这部作品的隐形的主角。作者踏访故地,大院即将拆掉,到处空空荡荡,一家人当年居住的三间东房仍然还在,房前百年的老槐树也仍然投下斑驳的树影,但过不了很久它们都将湮灭不再。“流光容易把人抛”,诚哉斯言!因此,在对许多具体的人事的描绘之上,在引发产生某种隶属于社会、政治和文化范畴的思考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深邃渺远的感慨——关于时光和生命,关于憧憬和梦想,生长和衰亡,追求和幻灭。肖复兴的作品一向以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清明的理性见长,这些未必是他的主要寄托,但阅读者有权利做出自己的理解。一种惘惘依依之情,贯穿和缭绕其间,仿佛当年大院中飘荡弥漫的阵阵花香。这样的况味,来自于哲学和诗性的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