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9日 星期日

    优秀科普作品应该什么样

    作者:本报记者 李苑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9日 06版)

        “癌症不用治疗”“癌症是酸性体质导致”“一滴血检测癌症”……当下随着人们对健康话题的日益关注,谣言也借机四起。为此,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新药研究员李治中专门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向公众普及癌症知识。李治中说,如今谣言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中掺杂着一点科学的东西,让公众难辨真假。

     

        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的李治中,将公众疑惑的内容汇集成《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一书。日前,这本书成为科技部向全社会推荐的50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之一。

     

        出版与推荐优秀科普读物,正成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普工作难度高

     

        科普工作难度非常高,不仅要求科普者是该领域的专家,更要求其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甚至《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都曾错误地宣传该书思想,而这种误读延续至今。

     

        甲午海战的惨败,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激励清末的国人奋发自强、保家卫国。但古生物学家苗德岁介绍说,在《物种起源》问世后不久,以斯宾塞“最适者生存”口号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便冒出来了。帝国主义者用其作为自己侵略行为的“科学”依据,资本家们用其作为剥削工人阶级的理论基础。赫胥黎的原著本来是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可是经过严复的编译,却成了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而且这种谬误在中国延续了100多年。

     

        因此,苗德岁在编写科普书《天演论(少儿彩绘版)》的过程中,试图正本清源,摈弃严复编译时引入的谬误,还原赫胥黎原著的精髓。

     

    优秀科普读物要有科学性与趣味性

     

        在将《天演论》转化为少儿版的时候,苗德岁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赫胥黎的科学与人文学识非常渊博,除了生物学之外还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古希腊哲学、印度佛学等方面。因此,我借鉴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以及英国佛学家关大眠的《佛学概论》,并且在写作中努力使其生动有趣。”苗德岁认为,好的科普读物至少要具备两个特点:科学性与趣味性,但在实践中,同时做到这两点很不容易。

     

        在科普写作中,写什么、怎么写,也是摆在李治中面前的两个难点。

     

        “首先,一些科研内容虽然很有意思,但与公众距离较远,他们不感兴趣;其次,怎么才能写出既让大家看懂,又不失科学性的内容。很多科学家不愿意写科普,是因为平时工作要求思维缜密,但科普写作却要舍去很多难懂的专业内容。而且科学语言和通俗语言的转换,也很难严丝合缝。”李治中说,如何掌握这个平衡是最大的难点。

     

        人文关怀也是科学家们提及的关键因素。“现在社会上,大家整天都在讲竞争,各种成功学书籍泛滥成灾。我通过《天演论(少儿彩绘版)》要强调的是,绝不能把生物演化规律生搬硬套地运用到社会学领域中去。在人类社会中,我们必须培养追求真善美的人格。”苗德岁说。

     

        经过撰写《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和《天演论(少儿彩绘版)》,苗德岁还总结出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写科普内容的时候,要学会讲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的阅读兴趣主要是虚构类文艺作品,后来越来越多地转向非虚构类读物。这样一来,写作的人都要学会讲故事,科普实际上是叙述科学。”苗德岁幽默地说,其实,从周口店山顶洞人围在篝火边听故事开始,几十万年来,讲故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

     

    “好的科普作品,必须是一线科学家在自己领域的写作”

     

        随着《天演论(少儿彩绘版)》和《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等优秀科普图书面世,以及“科普中国”“科普一分钟”等一批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日渐兴起,科普工作愈发受到关注。但网络流言的日益泛滥,也折射出公众的知识需求仍未被满足。

     

        苗德岁认为,科学家写科普常常存在科学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的问题,作家写科普,有时候情形恰好相反。因此,建立一支优秀的科普创作队伍仍然任重道远,只有一支优秀的队伍才能产生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

     

        李治中也建议,应该让更多一线的研究者加入到科普阵营中,“好的科普作品,必须是一线科学家在自己领域的写作”。他还提出,国内很多医生和科学家,并不是不想做科普,而是科研、职称压力比较大,无暇顾及。他建议政府或者权威单位牵头,搭建一些系统的、有品牌的讲座平台,为投身科普工作的人提供支持,向学校和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此外,主流媒体应该发挥更多引导作用。“我建议主流媒体应该发挥权威作用,开辟科普专题,或者请一线研究者回复公众关心的话题,效果会很好。”李治中说。

     

        (本报记者 李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