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5日 星期三

    让农民拥有乡村叙事话语权

    作者:沙垚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5日 02版)

        【新闻随笔】   

     

        近日,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热播,这档真人秀记录三位明星“守拙归园田”的村居生活,表达了对逃离喧嚣、回到农村、呼吸自然空气的向往,体现了以劳动为美的价值观。播出4期,该节目收视率始终名列晚间卫视综艺节目前三。

     

        但笔者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首先,在农村,不是掰几个玉米就能过日子的。笔者是在农村长大的,深知这一点。认为一分耕耘必定换来一分收获,仅仅是千百年来农民的美好愿景。笔者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油菜长势喜人、菜籽颗粒饱满,可是正待收获,一场过早到来的暴风雨把油菜籽全部打落在地里,一家人坐在田边哭了很久。面对天灾、人祸的无奈与无力,无疑是农村生活的另一种真实。

     

        其次,节目中很少见到农民,即便有,也是一个多次串场,只知道挠着头懵懵笑的小李。在这里,向往的农村是一个没有农民的农村。没有农民的农村,怎么能叫农村?它只是明星们的想象。

     

        城乡之间的彼此想象是双重的。30多年来,农村人从小就被教育长大后一定要到城里去,那里充满机遇,可以实现梦想,代表着先进和现代。反过来,城里人则觉得农村生活是山清水秀、田园牧歌、亲近自然的诗意栖息。

     

        这个想象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农村人来到城市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同时意味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将自己置于“留不了城市,回不去家乡”的困境。而来到农村的城里人,要么是将农村视为落后地带,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它、发展它,要么是从农村的生态性、差异性、神秘性中看到了消费的可能,满足了自身的好奇、同情与优越感。不管怎样,处于弱势被动地位的总是农民和农村。

     

        我们要反思的是,为什么电视屏幕上充斥着所谓精英对农民“他者化”的想象,甚至出现了春节“返乡体”中的各种“假新闻”?为什么听不到农民的声音了?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在浙江省缙云县调研,看到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民间文化活动。比如榧树根村的一场乡村春晚,通过这场晚会,我看到农民主动地整合乡村资源,将返乡的打工者、大学生、创业青年、附近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乡镇文化干部,以及热爱文艺的村民都动员起来了,以文化的方式凝聚人心,探索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

     

        农民不是没有书写,也不是没有表达,只是他们不是用文字书写,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行动书写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因为对农村的体会,没有谁比农民更深切;对重建农村美好家园的期盼,没有谁比农民更强烈;对于农村文化复兴的途径,更没有谁比农民更了解农村的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各种资源。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人和文化的主体,他们必须拥有话语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青年学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