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5日 星期三

    “二元制”:德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石

    作者:本报记者 田园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5日 05版)

        【现代学徒制:培育大国工匠之路】    

     

        总部位于斯图加特的博世集团(Bosch)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也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和包装机械制造商。该企业有大量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后入职的工程师。26岁的托马斯负责新款车型碰撞模拟技术。他毕业于斯图加特郊县的埃斯林根(Esslingen)应用技术大学,在正式入职博世之前,作为该校学生已经在博世接受了两年的职业技术培训,因此一入职就已是“老员工”了。

     

        所谓“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一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其本质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二元制”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保证学生有机会进行一线生产实践。

     

        和托马斯一样,如今约三分之二的德国年轻人通过2至3年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后,进入制造业。他们熟练掌握维修、组装、操作等制造业必备技能,成为奠定“德国制造”这一品牌的基础,他们不会因“蓝领”的身份而受到歧视。

     

        据统计,全德国有55.7%的适龄学生接受职教培训。其中140万学生在全国330个经认可的职业类别岗位上受训。这些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能够实现高达95%的就业率。在德国的210万家企业中,有21.3%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活动,许多是大中型企业。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企业界达成共识:德国的优势不在于大规模生产,而在于倚靠专业的技术工人满足市场的精细化需求——这正是现代德国生产模式的起源。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1927年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全面的职业培养体系,学徒制度被拓展到所有行业,并在二战后渐渐发展成如今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二元制”由企校合作办学、共同完成,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企业是主导方,学校是辅助方。企业与学生首先要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其为企业的学徒工,然后学生再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学生在职业学校期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依附课程的实践课。这期间,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岗位上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与职业教育结合,相得益彰。学生有义务在企业从事与培训有关的各种工作,企业要向学生支付每月600~1000欧元不等的津贴。期间,双方不需要任何理由即可解除合同。

     

        被称作德国“工程师摇篮”的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发展“二元制”教育体系的保障。应用技术大学专注于理工科专业,教学研紧密结合实践,培养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现在,德国产业一线七成左右的工程师都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内容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导向,除了规定学生必须上实践课,定期参观考察企业,更保障学生能够进入企业实习。

     

        “二元制”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熟练劳动力,形成利于工业发展的良性人才培育格局。受益于“二元制”,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很低,2016年11月的失业率只有4.1%,远低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9.8%。

     

        “二元制”之所以能够成为德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石,除了企业的大力参与,德国体制中完善的法律保障、相应的经济结构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精华和保证。

     

        (本报驻柏林记者 田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