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

    赛装赛到日头落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3日 09版)
    “赛装节”上的组队展演。本报记者 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新春看民俗】  

     

        “呜——呜——”,过山号响起来了。彝家山歌唱起来了,左脚舞跳起来了。

     

        2月11日元宵节下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直苴村及附近的彝族人民,聚集在一起欢度自己的“赛装节”。当地彝族儿女盛装打扮,把本民族最亮丽的服装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距今已有1351年历史的直苴村赛装活动,有“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之美誉。“赛装节”是当地彝族农民集中展示、竞赛谁家自制的服装、服饰最好看的日子。它不仅是展示彝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节日,也充分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专家学者看来,“赛装节”简直就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特殊价值。

     

        直苴村是一个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小山村,世世代代靠种地吃饭,体现的就是山区的农耕文化。作为永仁县彝族刺绣的发源地,素有“赛装之源,彝绣之乡”的美誉,各类绣品工艺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直苴彝族女式服装”还获得了国家专利,绣品远销昆明、北京、上海及欧美等地,彝族刺绣已成为当地彝家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万元,从业人数800多人。

     

        来到直苴村赛装场,顿时感到色彩缤纷亮花了眼,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让人目不暇接。彝族农村妇女不光能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把挎包、鞋子、鞋垫也绣上了各种图案。由于构图、用色互不相同,每个人绣出的图案各有千秋,真可谓一花一朵代表着民族符号、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品。

     

        “葫芦笙一响,脚板就发痒。”这是直苴村彝家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当天的赛装场上,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老爷爷,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大家都在通过欢乐的舞蹈,展示着自己的服饰之美。

     

        村里人告诉记者,“赛装节”除了展示彝族服饰之美,还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到了晚上,伴着皎洁的月光,有情人蒙面赶来畅叙衷肠。泉边对歌,树丛私语;姑娘吹起树叶、口弦表达心声,小伙则报以竹笛、葫芦笙。正所谓“赛装赛到日落头,打跳打到月当空。”此外,赛装节期间还会举行犁田、射弩、踩高跷、顶肩、拔藤等民族体育竞技,这是彝族小伙子体现力量与智慧的时刻,更是彝家姑娘们挑选意中人的重要时刻。

     

        永仁县县委副书记金鸿说,要通过“赛装节”乐民、富民,打造永仁的文化名片,抓住机遇,想美的事情,做美的事业,卖美的产品,做强做大民族文化品牌,使彝族刺绣这样的指尖艺术成为致富之路。

     

        (本报云南永仁2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