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将高校教师称为传道者,要求传道必须首先明道、信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师的神圣使命主要是明道、信道、传道。
明道,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本质特性。要明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任务、性质与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大使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要明确认识高校教师所担负的职责与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热心指导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要明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坚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既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切的人文关切,又明求真之道、求善之道、求美之道。要明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明德方可立道,明德方可育人,明德方可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人才。立德树人首先要求高校教师“明德”,明古今中外之德,特别是明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而明确认识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各种人类美德。
信道,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要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广大高校教师应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要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共产党宣言》宣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意义上,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正义性,坚定理想,不懈奋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进步之路,人民美好生活之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正义性的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情趣高雅、知识丰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首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理解是非善恶美丑,坚持在各种行为中自觉维护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道,就是要努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文化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教师所传授的是以仁义之道为核心的圣王之道。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师所传之道的内容日渐丰富,传道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但对人间大道的坚守与传播却始终未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此,高校教师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党情、国情,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了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个性、中华民族发展的独特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将“立德”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