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

    长乐古镇:跨越千年演“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龙军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13日 09版)
    长乐故事《龙灯》首次登台演出。资料图片
    故事会现场。资料图片
    故事会现场。资料图片
    扫一扫开启中华文化溯源之旅

        【中华文化溯源·长乐故事会】

     

        在湖南省汨罗市,有一座古朴而宁静的千年古镇,名叫长乐镇。汨罗江从镇南缓缓流过。曾经蜿蜒的麻石巷如今只剩下一条长约千米的老街,在岁月的侵蚀下,麻石显得嶙峋而沧桑。长乐故事会就在这麻石巷里绵延千年,成为长乐人每年魂牵梦萦的大事。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四,湖南省首届抬阁文化节在长乐镇举行。踩着高跷、古装打扮的人物踏着麻石路,从历史深处走来。喝彩声和喧闹声打破了长乐镇往日的宁静。接踵而至的“比故事”,吸引了数十万名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

     

    湘北的“小南京”

     

        长乐为千年古镇,位于湖南省汨罗市东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智丰山下、闻名遐迩的汨罗江北,北达岳阳,为平江、汨罗、岳阳三县(市)的交界处,是周边十几个乡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春秋时为罗子国古地,南梁时是岳州故郡,钟灵毓秀,民风淳朴,故有湘北“小南京”之称。相传屈原投江时,其遗体沿江上溯,一直到长乐镇境内的汨罗江,打捞遗体的人们奋力划桨,逆水而上,终于在汨罗江河畔打捞到了屈原的遗体。人们便在此地建回龙门,以为纪念。

     

        “长乐故事会”又称“长乐抬阁故事会”,是从每年正月举行的祭祀活动与上元闹花灯中演变产生的。“长乐故事会”起源于隋唐,盛于明清,20世纪80年代到达顶峰。每逢太平年景,从正月初一起至元宵节,长乐人分成上市街和下市街两个团体,举行故事会竞赛。它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杂技,并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为一体的独特、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间行为艺术。这种艺术与戏曲同工,包含力学,渗透美学,是哑剧由戏剧舞台走向露天活动舞台的发展,集中流传于汨罗长乐镇一带。“长乐故事会”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会节目《大战陆文龙》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银奖,并于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的“活化石”

     

        故事是用耳听,长乐故事会却是用眼看,其以民间历史故事的代表性人物、事件、画面为镜头,通过人与道具的完美结合,配以会旗、彩旗、横竖牌匾、彩灯、威风锣鼓、乐队等,通过上、下市街的对垒来吸引观众。经一年年演绎,一代代传承,技艺越传越精,故事越传越多,影响越传越远。

     

        在故事会现场,可欣赏到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地故事直接在地上行走,由一个或多人组合表演。单人表演的《老汉驮妻》,表演者上半身化妆成女性,下半身扮作老汉,再将一个化好妆的弯腰驼背、头戴草帽傀儡老头上半身捆于胸前,腰部装上女人下半身,表演者做出各种滑稽戏谑动作,活生生一幅老汉驮娇妻。高跷故事是表演者把长杉木捆绑在小腿,脚踏于踏板上徒手直立行走,技艺高超者可以做出扭、跳、弯腰、后仰等惊险动作。表演者勾脸谱着戏装,手持刀、枪、剑、戟等各种道具。如《水泊群雄》,一百单八将形态各异,成群列队前进,旌旗猎猎,衣甲鲜明,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高跷”的高跷队,最高的达4.2米,比一层楼还高,简直可俯首揭瓦,举手捉云。

     

        在长乐,一个“比”字贯穿着故事会的始终。上市街和下市街在故事中比数量、新奇、技巧等。你出2副高跷表演《和合二仙》,我便出3副高跷表演“福、禄、寿”三星;你出5副高跷表演《五女拜寿》,我便出8副高跷表演《八仙过海》。越比数量越多,越比劲头越大。1986年春节,双方比得最激烈的一次,共出高跷400多副,地台故事300余台,高彩故事达100多台,参与人数近3000人。

     

        随着时代发展,长乐故事会结合时代精神,引入科技元素,使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光彩。一次比故事,一方将《神舟升空》扎上高彩故事,只见一枚4米高的巨型火箭腾空而起,火箭上的五星红旗图案和“中国航天”四个红色大字分外夺目。火箭升起的同时,还奏出《东方红》乐曲,观众听了无不为之喝彩叫好。这台高彩故事一出,顿使对方感到惊服,也鞭策和激励他们创作出更精彩的故事。经对方智囊团紧急筹划,也出了一台突破性的高彩故事《杂技英豪》:一彪形大汉立于高彩台基上,右臂上竖起一根长约4米的竹竿,竹竿顶端有4个健壮的小伙子表演倒立、横卧、翻转等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其精彩不亚于国际杂技大赛。特别是突破了高彩故事历来只由上下两人表演的传统,而形成“一下四上”的新格局,使成千上万的观众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长乐故事会,就是在这种“比”的氛围中传承、发展。“比”使这一古老艺术历久弥新。

     

    天生的“表演者”

     

        正月十四早上7点不到,上装的孩子们挤满故事会博物馆。扑粉、抹脂、上彩、勾脸谱,一双双饱经沧桑的手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游走,急促但不慌乱。大人们架起木梯,把化好装的孩子送上三四米高台,一个支点便让孩子们在空中摆出各种造型,或飞天,或舞剑……一个个惊险的造型让现场观众捏了把汗,可孩子们却在空中泰然自若。

     

        长乐的孩子就像是天生的“表演者”,又或许是先辈遗传给了他们独特的气质,立上抬阁,穿黄衣着绿裳,或是脚踩4米杉木条粉墨登场,行走在3米宽的麻石老街,在空中演绎着“忠、孝、礼、义”。

     

        长乐故事今犹在,只是老街改。今年,故事会不在长乐老街演绎,而是搬上了一条更宽敞的水泥新街。街上的广告横幅和水泥建筑渗透出现代的商业气息,慕名前来的摄影爱好者们避开纵横交错的电线,在屋顶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

     

        “从前年开始,到我这里来学习扎故事的孩子已经有200多名。”汨罗市长乐故事会总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范兴是长乐故事会第十八代传承人,现年62岁。陈范兴家祖祖辈辈居住在长乐街上,他从懂事起就爱看故事、扎故事。在他的倡议和带领下,长乐镇建起了长乐故事会传习所,免费培养传承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和推广活动。这出跨越千年的“故事”,已经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将继续传承,不会剧终。

     

        (本报记者 龙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