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

    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
    建立完善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
    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向“伯乐”放权,为人才松绑

    作者:本报记者 任欢 本报见习记者 刘华东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15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又到职称评审时。 资料图片

        【强国密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职称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人才意识,引起了社会广泛赞誉。

     

    向痼疾开刀,扫除人才晋升的拦路虎

     

        曾长期作为人才水平能力认证重要量尺的职称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时至今日已越来越沦为饱受诟病的职称评价痼疾。一方面,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已成为某些行业评价专业人员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遵循;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来说,这两个标准则成了人才晋升职称路上的拦路虎。传统的“一刀切”做法使职称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考试成为职称评价体系中的“鸡肋”。对此,《意见》提出“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将职称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能力要求下放到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改变了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造成的尴尬局面。

     

        对于群众诟病颇多的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意见》也作出了相应调整,提出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例等成果形式代替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意见》同时还提出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及艰苦边远和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

     

        “改革后的职称评审标准更加符合用人需求,评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认为,“这符合‘以用为本’的人才评价观,用什么样的人才,就要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反映了由过去的‘一刀切’人才评价方式向符合不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方式转变,让职称评审制度助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一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的同时,《意见》还提出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国家通过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传达以品德、能力、业绩来识才用才聚才的信号,在全社会引起的最大反响就是让干事业、做贡献的老实人不吃亏,让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人没市场,让社会需要的人才更有获得感、更有成就感。”吴江表示。

     

    多面放权,为边远基层人才松绑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地区历来是人才锻炼和成长的摇篮,但是长期以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职称评价制度却很难让人才在基层脱颖而出。对此,《意见》对艰苦边远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所倾斜,比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除了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外,“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打破论资排辈的僵化模式和职称晋升过程中的学历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认为,这些措施便利了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业人员的职称评价,激励了他们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引导一部分人,尤其是在东部地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鼓励他们到边远基层去建功立业,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人才过剩的现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在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倾斜的同时,《意见》还提出健全层级设置,消弭不同行业之间职称序列的差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打破了有关行业职称的“天花板”,让相关行业人才精神为之一振。以前评到副高职称就“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小学、幼儿园教师等职业,将可以在职称序列上“更上一层楼”,和其他正高级职称“平起平坐”。对此,萧鸣政表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应让人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不受天花板的限制。《意见》打破了某些行业职称序列的‘限高令’,让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得到肯定,有利于激励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意见》还明确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或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这不免让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担心:以前省里统一评,评审结果全省通用,以后学校自主评审高级职称,一个学校评出来的教授,另一个学校不认可怎么办?与此同时,评审权下放后,区域、学校之间的差异,难免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科研院校高级职称人员实际水平的差异。此前,上海、黑龙江等地试行卫生人才高级职称直聘办法。当这些直聘人员流动到其他省份时,各省态度不同,有的省份直接认可,也有的省份不予认可。

     

        对此,国家人社部副部长汤涛曾表示,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后,我国将探索跨区域职称互认机制。“评审权下放,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职称评审不管了,政府部门只是减少了行政审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但人社、教育部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体系。”江苏省人社厅专技处相关人员表示。

     

        很多海外回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表示,在国外高级职称更多是作为职务来理解和对待,比如某人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但当他离开耶鲁到了哈佛,未必就是教授了,他可能只能应聘上哈佛的副教授。而这种高校说了算的做法,有利于对人才产生正向的激励。

     

    以用为本,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

     

        自1986年恢复技术职称评定以来,职称制度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吴江看来,《意见》最大的亮点在于推进了职称评审的社会化进程,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最终实现社会专业人才评审全覆盖。

     

        吴江提到的“职称评审社会化”,在《意见》中首先体现在职称体系的社会化上,《意见》提出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吴江认为,这些改革措施实际上是符合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供求规律的制度设计。“现在我国有各类人才1.5亿名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职业发展都会越来越知识化、技术化、专业化,这就需要获得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水平的评价认定。现在的年轻择业者不必再挤破头地进入体制内去获得评价。职称评价的社会化改革就是打破体制内外的身份界限,一视同仁、消除歧视。职称不再成为流动的壁垒,不再成为国有单位的‘特权’,这将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

     

        “职称评审社会化”,还体现在职称评审主体的社会化上,《意见》提出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以及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织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在建立完善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的同时,《意见》还提出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个人申报、第三方评价、单位择优使用,这个体制有它的好处。”萧鸣政认为,“申评分开有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就会被得到认可,有助于消除过去职称评审中单位化、行业化、地域化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流动,解决人才能力和岗位需求的矛盾,让他们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对于黑名单制度,萧鸣政表示:“人才无德不贵,一个专业技术人才,如果没有真正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踏实做事认真履职的品德,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被社会公认的人才。建立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关键是起到一种制约和规范作用,让过去有了污点就换个单位的做法失去了用武之地,有助于引导专业人士真才实干,实事求是。”

     

        “职称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到5500多万人的切身利益,《意见》的发布,是一个大的突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战略的落实。”吴江同时还提醒,“《意见》的落实是一个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贯之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

     

        (本报记者 任欢 本报见习记者 刘华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