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

    自媒体时代如何知“冷暖”

    作者:何孟洁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13版)

        【科学随笔】

     

        春节前夕,“预计近日将出现1992年以来史上最寒冷天气”的谣言,分别以北京、江西、湖北、河北等为发生地,在自媒体上热传。从微信扩散到微博,很多自媒体发布者还张冠李戴配上了图。伴随公众的担忧、疑惧,形形色色的“史上最强冷空气”“今年是史上最冷春节”或“百年一遇的暴雨来了”等天气谣言蔓延,让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在节日期间不寒而栗。

     

        天气信息,与百姓冷暖相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无论是科学发布的气象信息,还是混杂其中的天气谣言,以及灾害性或极端性天气资讯,都易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资讯平台上引发急剧的关注。或“吸引粉丝”,或“求关注”“被点赞”,一条“天气热点”可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

     

        面对这些披上“史上之最”“百年一遇”“历史罕见”外衣的天气热词,群众如何去伪存真?

     

        首先,要慎识、慎别发布平台和传播渠道。根据有关法律,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的预警只能由气象主管机构发布。目前,气象主管机构的气象台站通过电视、广播、短信以及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发布滚动天气预报,同时也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向社会及时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广大农村,各级气象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手段,如通过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把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广大公众。一般而言,通过权威渠道发布的7天天气预报更具有参考性,这是基于数值预报又结合预报员人工订正得出的预测结论。对于一些自媒体、商业网站发布的类似“一场雨下15天”等动辄半月、30天甚至半年以上的天气预报,就需要质疑一下它的准确率和可信度了。

     

        其次,要多学、善用气象科学知识,慎思、慎辨网络舆论信息,力争先辨真伪,再言是非。如缺乏具体发布单位、准确发布时间、明确预报地点的气象信息,其“准确性”就微乎其微。另外,带有诱导分享性质的天气资讯,可信度一般也较低。天气谣言最易在夏冬两季滋生,类似“史上最热天就要来临”“下周迎来1992年以来最强寒潮”等说法,因用词吸引眼球往往会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当面对这些语气坚定、来源不明、要“刷新历史纪录”的天气信息时,尤其要保持警惕,需用一双“火眼金睛”来辨别真伪。

     

        面对嬗变的气象风云和热搜的天气资讯,信息发布者需要更加注重信息内容的权威可靠性、发布渠道的充分有效性和传播方式的快速及时性,在互联网时代中化“最大变量”为“最大增量”,多渠道担当起气象信息的权威发布人和科学传播者。

     

        其实,不仅是各类天气信息,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公众,面对各种热点信息的传播,也需多一些冷静思考,不以谣传谣,在纷杂的网络语境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辨识真相、传播科学,推动科学事实和科学知识搭乘新媒体的快车。

     

        (作者:何孟洁,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