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

    从中小学教师可以评“教授”说起

    作者:杨晓莆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9日 15版)

        【才思广议】

     

        浙江的中小学教师马上就可以当上“教授”啦。2月4日,132名来自中学、小学、学前、职教、特教等学段的教师顺利通过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公示。正高级职称相当于大学教授职称,与工资待遇等直接挂钩。而此前,中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比例限制频遭诟病。示范性高中的高级职称比例是35%,一般高中是25%;初中的高级职称比例是10%,中级是40%,初级是50%。小学教师没有高级职称,最高是中级职称。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被“隐形天花板”阻碍。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要求,今后在职称评定中,将更加重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淡化对论文和英语的要求,同时向广大基层岗位倾斜。这意味着,从1986年开始实行、涉及5500万人的职称制度,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

     

        在我国,职称制度的建立,对于激励、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职称不仅与待遇挂钩,与科研资源亦密切相关,比如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对申报人都有明确的职称要求。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来说,高级职称是重要的奋斗目标,职称评审改革自然也备受关注。

     

        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基本制度,职称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然而,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职称制度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不分行业特点,把学历、资历、论文等标准量化为职称评定的“硬杠杠”,致使专业技术人员为评上职称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精力。如此,不仅悖逆了职称评审的初衷,阻碍了人才自身的发展,也给人才的创新创造“添堵”。显然,原有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职称制度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职称改革势在必行。此次《意见》的出台,既是鼓励,同时也是一次纠偏。

     

        给人才松绑,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精力深耕专业、做好本职工作,是这次改革的方向。职称制度也理应同人才相称、与时代同步,让人才回归专业本身,使真才实学成为衡量标准。要破除职称评定的“一刀切”倾向,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方面,注重职称评定的程序正义,制定出符合职业特点、能够客观反映个人业绩的多维度、全视角、针对性评定标尺,力求公平公正公开。另一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重视发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真正把人才评好、用好、管好。同时,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对人才不求全责备,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体现特色。只有剔除了“花架子”、摒弃了“一刀切”、亮出“硬把式”,才能真正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不陷入职称评定的尴尬境地,轻装上阵、贡献才智、脱颖而出。

     

        总之,职称不应成为限制人才的“绊马索”,而应作为推动人才发挥才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的“助力器”。相信《意见》的颁布实施,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我国人才供给水平,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