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里,我常常在网络上回答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规划和发展的问题,很多朋友对自己的未来显得既坚决而又迷茫,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很急切地想取得成功,然而却不知道成功的路该怎么走,看见别人在学术中取得了成果、在学生组织中得到了锻炼、在校期间就创业获得了第一桶金,抑或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艳羡之外责问自己为何一事无成?
我个人倒是觉得,他们的迷茫恰恰来自于他们的坚决,更准确地说,是源自于他们对于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毫无来由的坚决。
究竟什么算“成功”,什么又算是“失败”?
我想我没有资格妄议这个命题——学有所成是成功,小富即安也是成功;独善其身是成功,兼济天下也是成功;是应当虽千万人吾往矣,还是应当拔一毛而利天下仍不为也,都不过是个人的选择,不必过誉亦不必苛责。
对于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朋友来说,说大学仅仅是人生的起点丝毫不为过,那么站在这个起点上就过分地纠结于成败,是不是早了一些?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见闻来看,在大学真正需要完成的是两件事情,一是“试错”,二是“定位”。
说“试错”,是因为你总归还是一个学生,在大学没有人会过度地苛责你,你会受到最大化的宽容与保护。因此,你要通过充分的尝试和体验,去塑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在课堂上,只要你肯努力学习,老师会尽可能给你通过课程的机会;即便真的挂了科,你也有机会重修或是补考。尽管去选择你感兴趣的课程,就算你表现得再差,也永远不会得到一句冷冰冰的劝退:“你这么蠢,还是退学吧。”
在学生组织里,你可以尽情地犯错,你或许性格孤僻或者木讷,但是尽可能地敞开心扉去跟周围的人交流;你或许手脚粗笨或者思路混乱,但是要大胆地去承担你认为可以得到锻炼的任务。不要盲目相信很多人评价学生组织内部尔虞我诈的阴谋论,如果你觉得部门竞选都过于波谲云诡,主席部长一句批评都足以天崩地裂,那干脆一辈子不要毕业工作好了。
你可以尽情地利用学校的创业平台去尝试新奇的想法,即便你把启动资金赔了个血本无归,也没有人会责怪你,甚至你还可以换一个项目从头再来。学校从来没有期望每一个大学生创业项目都能成功并给学校带来收益,他们更在意的是鼓励年轻人张扬自己的梦想。
总之,大学给了每一个人充分的机会去尝试,这对于每一个课业还并不繁重的新生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福利。
而谈“定位”,是因为你要逐渐意识到,你终究还是要脱离学生这个身份,你需要一些专精的知识或是技能,来保证今后能够应对社会的竞争压力。在这时,需要你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然后,果断去放弃一些。
你可以保持着勉强看得过去的成绩,在合唱团里站在某个微不足道的位置,在足球队中负责“千年看守饮水机”,横跨好几个学生组织的部门兼任着副部长的职务,并且跟同学一起合开了个小公司,在其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
这样的你,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但临近毕业时你却会发现,好像没有任何一条路是你能够继续走下去的,因为你涉猎了太多的领域,却没有一项能够支撑起你的职业选择。
相比起来,有一些同学早早就确定了科研的道路,大二大三就进入了实验室接触科研项目,本科毕业的时候,已经有一到两篇论文在手,国内外研究生就读申请无往不利。
另一些同学,一早决定了要创业,精心挑选了合适的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结合了雄厚的技术背景,设立了良好的竞争壁垒,进入商界一往无前地浴血拼杀。
还有些同学,疯狂地热爱音乐或是电影,你有时甚至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有一天却惊奇地发现他已经在发售自己的新专辑,或是拍摄的影片斩获了某知名电影节的大奖。
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你丰富多彩,甚至也忍痛放弃了很多喜爱的东西,但是他们获得了更为长久发展的潜能。
归根结底,大学可能是真正走上人生道路的第一站,也或许是不需要那么功利对待的最后一站了。在这一站里,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车究竟发往哪个方向,然而不论发往哪里,都终究会到终点。当你站在终点再回头观望的时候,或许会发现,最纯粹的初心,偏偏带领你走向了最美丽的风景。
(作者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