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最强大脑》:为普通人的智慧点赞

    作者:邓文卿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3日 12版)

        素人上综艺,可谓是最近的综艺潮流,作为普通人,他们自然流露的某种过人之处,更容易给观众带来心灵共鸣。纵观近期综艺,尽管一些节目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调控下纷纷添加素人元素,不论是《奔跑吧兄弟》里以群体形式参与游戏比赛的群众,还是《我去上学啦》里以绿叶形象陪衬的学生和老师,素人依旧是明星的背景板,并没有真正成为节目的亮点。而如何在核心表达上由素人引发观众的欣赏兴趣,真正打造一档属于素人的综艺并向受众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正是在江苏卫视热播的第四季《最强大脑》值得素人综艺借鉴的地方。

     

        作为素人综艺的坚守者,《最强大脑》将核心看点落在了明星之外。节目团队表示,“观众对节目中拥有惊人脑力的选手有着天然的崇拜,同时关注科学、开发脑力的主题又能观照到中国教育的实际,它是符合当下中国百姓的欲望和诉求的”。在《最强大脑》中,素人挑战者才是节目的核心,而这些或后天苦练或天赋秉异的人走上舞台,挑战人类脑力极限,尝试与机器“过招”,完成不可思议的挑战,对观众而言,这种震撼和激励更加强烈。

     

        近年来,明星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邀请众多明星组成华丽阵容博收视似乎也成了行业共识,节目的制作和内容反而显得捉襟见肘,如此主次颠倒,博得了一时的热度,但留不住长久的口碑。“星光熠熠”固然为节目增色不少,但优质的综艺不能依靠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排列在一起赚噱头,如何让明星自然融入一档综艺,在高质量的节目内容里点缀一份星光,面对这个困住无数综艺的难题,《最强大脑》给出了答案。节目第四季中邀请了诺贝尔奖得主莫泽教授,因为他本人就是“蜂巢迷宫”项目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与挑战内容息息相关。而国际影星章子怡,不仅本身就是《最强大脑》的忠实粉丝,更是凭着日益见长的求知欲,在节目中迅速获得各种技能。当奥斯卡遇见诺贝尔,火花十足,既有“星光”,也恰到好处,因为他们并不是顶着光环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了素人挑战的见证者和助力者。

     

        相较于其他真人秀节目为博人眼球在邀请明星上的投入高达70%甚至以上,《最强大脑》在明星上的投入比例不到五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制作经费都花在了节目制作本身,这也是为什么从第一季到第四季,节目质感大为提升,更是出现了被观众点赞无数的“最强道具”。在观众们如数家珍的挑战项目中,道具零件数量直线突破百万级的“钉子画廊”,再一次刷新了大家的感官。《钉子画廊》中的钉子画,由100万余颗五颜六色的钉子组成,每一幅1.5平方米,有2.5万颗钉子。道具组老师们,仅仅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历时2000多个小时,完成了这40幅令人叹为观止的钉子画。

     

        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韩国著名围棋选手李世石一争高低,引起了全世界对于人和机器人之间能力与关系的关注。机器人和人到底谁更厉害?机器人是否真的可以取代人脑?成为了人们热切讨论的话题。一些综艺节目也开始引进AI,《我是歌手4》就曾在歌王赛中引入小AI来预测歌王获得者,但AI只是作为辅助崭露头角,并没有成为主角。2017年1月6日,中国电视史上首场“人机大战”,在《最强大脑》第四季舞台上正式打响。“人机大战”的国内首秀,引发了民众的热切讨论。其实,不论是从第一季主打素人烧脑,到如今直击“人机大战”这一焦点议题,《最强大脑》始终关注社会前线焦点问题,始终承担着“让科学流行起来”的责任。节目制片人与幕后科学总顾问这样解释这季选题的初衷:“这一季我们做‘人机大战’,不只是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更想告诉大家,如果机器赢,说明它的能力足以服务人类了;如果机器输,那也是给人类一个警醒,不能懒惰不求进步。所以‘人机大战’对于人类和人工智能都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切磋。”

     

        综艺不仅是为了娱乐大众博人眼球,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来。一档素人综艺之所以历经四季,口碑愈佳,不仅因为有高质量的内容与制作作支撑,更因为节目本身所向观众传递出引人共鸣的人文情怀。不论是嘉宾身上不惧失败、敢于挑战的勇气,懂得感恩的人性美,还是节目向我们传递的关注科技、着眼未来的正能量,都成为《最强大脑》打动我们的闪光之处,给了我们勇敢挑战和追逐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