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星期四

    数字舞台再现人文历史

    ——访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05版)

        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里,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及其他6家共建单位联合建设的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实验室名列其中,这是湖北首次入选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实验室主任王汉熙及其科研团队,运用数字技术将声、光、电、形、影、音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将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文化艺术“舞台”的创作工具,唤醒城市记忆,再现历史文化。

     

    数字文化,唤醒城市记忆

     

        “跨越百年,宛若初见。”跟随三维数字场景进入江汉关数字博物馆,从英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钟楼到馆内陈列的文物一览无余,轻点鼠标便能感受汉口开埠以来武汉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这是武汉理工大学为武汉市建设“数字文化五城”的最新科研成果。

     

        服务城市建设、弘扬荆楚文化的目标让“小实验室”有了“大作用”。实验室基于三维数字技术,按照“互联网+数字出版”的模式,通过产业化的持续支持和投入,以“文化五城”的实体内容资源为数字内容集成于一个网络平台,实现武汉文化的可持续、可创新、可放大传播。其中,为江汉关博物馆、宋庆龄汉口旧居等5所博物馆构建数字博物馆,为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6所大学构建数字大学,为数字舞台协同剧创提供场景、道具等。而数字艺术之城的核心是构建由50项虚拟乐器组成的网络原创音乐平台,这一成果将为数字舞台协同剧创的背景音乐实时创造提供基础。

     

        “数字舞台的核心技术是在满足武汉市‘文化五城’建设的过程中的继发性创新。”王汉熙告诉记者,“我们近期正在与荆州博物馆商定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准备联合申报国家文化产业重大项目。”

     

    需求导向,凸显人文情怀

     

        数字舞台是舞台演艺创意创作、剧场构建和商演服务的底层技术平台,由“舞台演艺协同创作平台”“舞台演艺数字演艺剧场”到“舞台商演网络交易平台”依序组集构建。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依托单位,联合相关企业、剧团,并与江汉大学和武汉音乐学院合作,实现数字技术与舞台艺术协同创新,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舞台剧创剧演的需求。实验室通过集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场景快速采集及构建等14项高新技术,融合构建数字舞台底层技术体系,为舞台剧创剧演产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负责人表示,满足人们对舞台剧创剧演的需求是团队开展科研活动的原始动力。实验室通过“三大平台”创作具有人民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市场性的经典舞台作品,快速构建充满现代感和剧情感的剧场系统,实现舞台剧演的快速推广、商业巡演。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郭顺生在实验室中侧重于数字信息技术研究,他回忆,1996年学院成立时,是在工业领域与机械设计制造“打交道”。“直到引入数字技术,特别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时,我们发现服务于人的文化产品离不开科技融合与协同创新。”他说,“在数字舞台艺术上,如何将动态的人与虚拟场景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做到虚实互动,这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重点。”

     

    协同创新,融合从实验室开始

     

        2016年3月,一段航拍武汉理工大学西院樱花的视频在学校掀起“樱花热”,而视频制作者是学校“腾云团队”4位热爱航拍的同学。2016年,“腾云团队”还制作推出了三维图书馆,让同学们在新图书馆开馆前就能体验置身其中的乐趣。机电工程学院大四的小胡同学是团队成员之一,目前他已经凭借“扎实的动手能力”顺利保研。

     

        “一开始是实验室先进的航拍设备吸引了我。”小胡说,“实验室能为不同院系的同学提供交流空间,使不同专业、不同技术得以融合,我们可以各展所长。”文法学院新闻传播学数字出版专业研二学生严瑾怡告诉记者:“实验室最棒的地方在于,能吸收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运用方式和实践方法为我所用。”

     

    【记者点评】

     

    高新技术凸显人文情怀

     

        一所工科学院的实验室里何以生产出饱含人文价值的数字产品?

     

        “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实验室”主任王汉熙及其科研团队将数字制造科学向文化领域延伸,通过运用数字信息和数字场景建构技术,使高新技术与舞台装备技术、舞台演艺有机融合,并让虚实互动,呈现最佳舞台效果。他们倡导的“学科融合”“协同创新”从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碰撞开始,扩大、延伸至产业领域,通过一系列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情感表达、展示文化自信,生产出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化创意。

     

        “数字舞台”在高科技赋予人文情感的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化提供了无限可能。他们将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文化艺术创作工具,将艺术家脑海中的画面、天马行空的想象呈现给更多观众,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渴望和享受。

     

        在采访过程中,实验室师生的严谨和务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似乎更乐于在幕后用“数字之手”勾勒人文之美。未来的文化创意“舞台”上,数字技术能成为艺术家创意对接现实的桥梁,让艺术之魂在文化“大舞台”上精彩绽放。(本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