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星期四

    百年风雨护古城

    ——追忆“古建卫士”郑孝燮

    作者:本报记者 邱玥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6日 07版)
    图①:郑孝燮生前像。胡雪柏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图②:平遥古城航拍图。牛原摄/光明图片

        【追思】

     

        距离他的101岁生日仅余一周,这位世纪老人终究没能像他力争保存下来的城砖那样,抵挡住岁月的力量。1月24日,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在北京逝世。

     

        “古城保护先驱,城市规划前辈。”此时,人们感叹着他为后人留下的北京德胜门箭楼、平遥古城,追忆着他陪伴中国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百年风雨。

     

    “我对古建筑有一种特殊感情”

     

        郑孝燮,1916年2月2日出生于奉天(今沈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年仅15岁的郑孝燮离开出生地奉天,经北平(今北京)到上海求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郑孝燮来到武汉借读,次年又西去重庆,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

     

        郑孝燮最早的专业是建筑,抗战胜利后到了武汉,开始搞城市规划,后来从武汉到清华大学,再到建设部,做的一直都是规划的工作。现在,人们记忆中的他,除了是一位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理论的研究者,更是一位古建筑和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专家。

     

        郑孝燮曾回忆说,这确实是一种兴趣,但更源于对古建筑的一种特殊感情。“文革”后,郑孝燮先后出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当时,中央提出全国政协了解“文革”后各地古建筑园林的破坏情况。“文革”时文物破坏得很疯狂,许多处古建筑都被毁掉了。在承德避暑山庄,为了冬天取暖烧暖气,就在文津阁边上盖了一个几十米高的烧锅炉的大烟囱。

     

        “古城保护先驱,踏遍神州,杜鹃啼血,行程何止九万。”1976年以后,郑孝燮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城市历史和文物保护的调查与研究中,有人把他称为“古建卫士”。承德避暑山庄、北京卢沟桥、大钟寺、十三陵、八达岭长城、先农坛和天坛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都离不开郑孝燮辛劳奔波的身影。

     

        1993年中秋时节,一支包括学者、专家和三峡工程有关负责人在内的30多人考察团,奔赴三峡实地考察、研讨抢救三峡库区珍贵文物的方略。已近八旬的郑孝燮深入现场,为后来小三峡的大昌古城整体搬迁作出了贡献。

     

        他曾颇有感触地说:“一个民族不能失落自己的历史,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自己的根,历史千万不能被割断。”正是这样一位睿智果敢的老人,已至耄耋之年仍然坚持文物保护的工作。

     

    “得把德胜门箭楼留住”

     

        北京德胜门城楼位于德胜门南北大街中间。从20世纪50年代起北京市总体规划中,为了这一地区的交通通畅,决定要拆除它。1965年,为修建地铁,剩余的内城城楼也被大规模拆除,大批城楼相继倒下。

     

        1979年初,为了修建立交桥,德胜门箭楼将要拆掉。据郑孝燮回忆,当时北京市房屋修建二公司已经进驻。而那时德胜门箭楼还没有被保护的“身份证”,不是北京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家建委城市建设总局总建筑师的郑孝燮,闻讯后连夜给陈云同志写了一封信,请他出面对拆除箭楼一事“迅加制止”。

     

        他在信中写道:德胜门箭楼,是除前门箭楼外,在京城“北线”现存的唯一的明代古建筑了,得把它留住!“德胜门箭楼是北京城四面八方的重要‘对景’或‘借景’,应迅速组织领导、专家慎重评议,综合研究,妥善保留”。

     

        郑孝燮的建议受到陈云同志的重视,并很快被采纳落实。就这样,德胜门箭楼保住了。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在全国政协的档案馆里,存放着一份珍贵的文件,其编号为663号。1985年春天,在世界遗产公约签署13年后,全国政协委员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联名递交提案,建议中国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组织。这一提案拉开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序幕。

     

        1985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决定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有5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二遗产大国。

     

        山西的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票号的发祥地,在中外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大量中外游人纷纷慕名前来。但当年平遥古城的入选却颇费了一番周折。

     

        1995年6月15日,国家文物局开会“审议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其中包括苏州园林、辽宁牛河梁遗址、丽江古城等,平遥古城没有被列入书面推荐名单。据与会人士回忆,郑孝燮当时就拍案而起:“为什么平遥不能进入名单?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汉族文化,贯穿着封建礼制的规范,形成了讲求方正、对称、中轴、主次及等级关系的城市布局形制,并特别突出了晋中地方民居的建筑特色。不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么?我们中国这样有特色的古城已经不多了。”

     

        他还引用了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保持古城特色的平遥县城规划》一文中的题言:“妥保斯城,务使旧城新貌,两不干扰。”郑孝燮的这些观点得到了时任建设部部长侯捷的赞同,平遥古城得以被申报,并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郑老的离去,让我们失去了重要的导师和楷模,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巨大的损失,至为遗憾。”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华东说道,“我们可能无论怎么努力也永远达不到前辈们的水准,但我们可以撸起袖子干,为保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尽心尽力,以工作的实绩向郑老这样的前辈们表达我们的敬意。”

     

        “坐席未暖又征尘,乐而忘忧不忘勤。”这是郑孝燮生前偶感写下的诗句。

     

        如今,郑孝燮身后的古建筑保护事业仍可说“坐席未暖”,仍期待后人再“征尘”。

     

        (本报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 邱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