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打造更多文化金字招牌

    作者:钱念孙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02版)

        【文化评析】

     

        1957年1月25日,也就是60年前的今天,对中国文艺界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承载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诗歌爱好者满心期待的《诗刊》诞生了。《诗刊》创刊号可谓一鸣惊人,不仅刊名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其中还首次刊发了毛主席旧体诗词18首及关于诗的一封信。这在当时成为轰动全国的大事,文艺界和诗歌界欢欣踊跃,社会各界万众瞩目争相求购,刊物一再加印,仍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不论是物质匮乏、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粉碎“四人帮”、诗歌成为匕首投枪的时光,不论是改革开放、民族振兴的呐喊,还是经济腾飞、精神家园重建的伟大工程,中国诗歌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讴歌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见证记录人民顽强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豪迈身影和心声。《诗刊》受益于此,也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一种动力。她的60年旅程,有过欣欣向荣,有过坎坷波折,更多是脚踏实地昂首前行。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铿锵脚步已响彻寰宇。亿万中国人民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气概,演奏一场民族振兴的宏大盛典。《诗刊》作为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中国诗歌刊物,担负着以最美的诗歌语言、深邃的理性目光,回应祖国关切,表现人民心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家和诗人植根火热生活,切身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千姿百态,用心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期盼所在,了解他们的情感、梦想、内心冲突和悲苦忧伤,从他们生机勃勃的生命体验中汲取诗情,或澎湃激越,或婉转低回,使诗歌成为祖国蓬勃发展阔步前进的号角鼓点,成为百姓生活酸甜苦辣的悠扬旋律。

     

        诗歌在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它作为中华文学艺术皇冠上的珍珠,比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更凝练、更严谨、更纯粹、更精致,因而更具艺术性。中国诗歌及文艺在数千年的赓续发展中,不仅形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经世致用的传统,还在历代杰出诗人呕心沥血的探求中,摸索出一系列炼意、炼句、炼字,以有限之言传无限之旨的宝贵经验。《诗刊》作为以发表新诗为主兼登旧体诗的权威刊物,在着力表现五彩斑斓现实生活的同时,要注重倡导向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学习,揣摩传统经典在主题意蕴、形象塑造、情感表达、境界营造等方面的技巧,使作品饱蕴更多历史、文化、人性内涵,获得更多思想洞察力、审美穿透力和形式创造力。

     

        《诗刊》作为新中国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诗歌刊物,其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中国诗歌界,堪称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艺的一块金字招牌。“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开放包容、讴歌时代、弘扬传统、鼓励创新是当代文艺的使命,也是文化刊物的职责所在。在未来发展中,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把金字牌匾擦得更加耀眼,并着力打造更多文化金字招牌,让中国文学从高原迈向新的高峰,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钱念孙,作者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