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4日 星期二

    “减”字当头倒逼高校改革

    作者:罗志敏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4日 13版)

        【问学】

     

        近日,辽宁在继上海、湖北探索高校合并重组方案之后,酝酿三年内调减15所高校。这一以“减”为特征的调整,释放出一个信号,即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后,将迎来一次大洗牌——2800多所高校将面临不同的命运:有些高校会借机做大,有些高校则会日渐萧条乃至关门倒闭。这些省市谋划的高校合并重组,只不过是这一即将上演的改革大戏的序曲。

     

        为何一个地区高校的调减会让人联想到高校大洗牌?因为形势逼人。

     

        最为突出的形势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增长,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即将跨过50%的门槛,我们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只要你愿意,上大学将变成一件更轻松随意的事。但这也预示着,今后的用人单位将更倾向于从最有名望、最能给自己输送合格人才的大学里选人,而高校也将在越来越多习惯用脚投票的学生们的重压之下,更加追求自身的社会口碑以及在大学排行榜上的地位,而这又将在高等教育竞逐市场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适者生存的“达尔文法则”。

     

        另一方面,我国18岁以下人口数量下降以及出国留学低龄化,迟早会带来国内高校报名人数的下降。据多家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不少高校早在六七年前就已面临招生计划完不成的窘境。这种始料未及的“生源荒”,已由高职高专向本科院校蔓延。与此同时,在国家“两个一流”建设的带动下,一些高起点、高占位的地校合作、中外合作以及民办院校(如西湖高等研究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以满足受众越来越“苛刻”的质量要求。处在这种多向夹击的态势下,即便是那些传统名校,也不敢坐等优质生源的到来,至于那些办学质量不高、办学条件差、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高校,它们在十年或五年后能否存活下去,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就是“钱”。2015年,美国一所建校100多年的知名文理学院由于财务问题而被迫宣布“闭校”,成为惊动当年美国社会的一大新闻事件。那么,大都有公共财政兜底的我国高校,是否可以高枕无忧呢?国家“L型”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减税政策,决定着高校今后获得以往那种持续大幅增长的财政资金的难度加大。日前一些地方推动的高等教育社会化改革,如教师社会保险改由学校自筹等等,就是在地方政府钱袋子趋紧的情况下,开始向高校稀释财务责任的一个举措。即便是政府不差钱,在现有的考核标准下,资源也只会向符合质量要求或有着高质量预期的院校流动。这也就是说,“钱”的问题成为埋在高校行进途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这对那些面临竞争压力而不得不持续增加办学投入的高校来讲,更是如此。

     

        以上所述,无疑是即将到来的挑战。作为地方政府,能够像辽宁那样,以顶层设计提前布局,不失为一种未雨绸缪的好做法。而对高校来讲,则必须有一种改革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找准定位,提升质量,凝练特色,走办学资金筹集多元化的道路,否则必将把学校带入危险的境地。

     

        (罗志敏,作者系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