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清水、一列排笔,将笔浸入水中,再小心翼翼地在一幅幅字画上反复淋洗……在特展现场,来自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栾承素正向市民展示一种传统的书画保护技艺——清水洗画。
“纸和人一样,都有‘生老病死’。”栾承素告诉记者,历经百年,许多民国的文献资料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碎成一堆纸屑,“纸质文献老化酸化的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通过专业方法对其进行修复,延长寿命。”
“由于纸张脆弱,许多近现代纸质文献不能进行数字化扫描。如果不及时抢救,它们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如此,中国的文献历史将出现一个无法弥补的断层。”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实验室负责人、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所长张金萍告诉记者。
“文献酸化的根源在于它的酸性造纸工艺。”张金萍说,从民国开始,机制纸逐渐代替手工纸。由于当时工艺落后,纸张酸性强、质量差、保存期短。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纸张脱酸方法,主要有气相脱酸法、有机溶剂脱酸法和水溶液脱酸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缺陷。
为了找到更实用的脱酸方法,南京博物院专门成立了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实验室,并于2014年将其列入首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张金萍说,南京博物院早在1983年就开始进行纸张脱酸项目研究。近年来,科研团队不断钻研改进,相继完成了“整本图书脱酸技术研究”“近现代文献脱酸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示范”“智能化脱酸技术在整本图书脱酸中的应用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2016年10月,实验室研究出的“水溶液智能脱酸法”通过了文化部验收。这种方法几乎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全部弊端,处理后的纸张不变形,字体图片不受影响,且成本还不到传统方法的一半。
“水溶液智能脱酸法有效解决了纸张变形问题。”实验室研究员张玉芝告诉记者,“我们使用的试剂应用了纳米颗粒技术,粒径小,能够充分渗透到纸张纤维里面,从而解决纸张变形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献,我们采取分类保护的方法。”张金萍说。针对保存状态较好的小批量纸质文物和珍贵纸质文献,采用自动雾化喷涂;针对大尺幅的报刊、地图,采用手动喷涂。这种有的放矢的保护方法,让文献的保存现状明显好转,强度得到有效提高,拿取方便,可达到展陈和保管的要求。
“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任务艰巨。将‘水溶液智能脱酸法’通过市场加以推广,就可以让很多文献‘延年益寿’,缓解近现代纸质文献保护的困局。”张金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