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0日 星期五

    以严谨细致工作 求公正客观结果

    作者: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0日 15版)

        【评选过程回顾】

     

    活动主旨与组织发动

     

        评选设定“年度智库”“年度智库人物”“年度著作(智库建设类)”三大类。推荐方式上,鼓励社会推荐、智库自荐;总体衡量上,凸显两个关键词——“年度”与“影响力”。影响力包括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学术影响力。

     

        评选于2016年11月启动,通过光明日报《智库》周刊、光明网等公布评选推荐启事及具体规则。初评之前,共收到智库材料200余份、智库人物材料近百份,智库建设类著作材料30余份。

     

    评审流程

     

        评选通过“公开推荐—汇总筛选—通讯初评—中国智库索引(CTTI)数据参考—中心学术委员会及特聘专家终审评定”的完整链条得出结果。在专家初评前,为遴选出有效候选目标,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征求中心学术委员会意见,结合专家咨询与同行评价,遴选确定了候选智库40家、候选智库人物40位、候选研究著作20部。

     

        初评充分考虑地域、学科等因素,选择了500余位专家,以电子邮件发送评审材料,最终回收有效选票200多份。还有一些专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表达了推选意见。

     

        初评采用“入围总数”与“总得分”两个参数描述统计结果。“入围总数”,即候选者被专家评审列入候选序列前20名的次数总和;“总得分”,即对不同排序赋予不同分值,以随名次而递减的分值差精确描述评审专家对候选者的倾向程度。本中心还利用与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联合研发的中国智库索引,对入围智库作了数据参考。经统计,确定候选智库20家、候选智库人物20位、候选研究著作15部。

     

        终评环节特邀多位对智库建设有充分了解,同时与入围者没有直接关系的业界领导、专家,在本报现场查看材料、展开充分会商,并结合学术委员通讯评审意见,最终投票得出评选结果。

     

    补充说明

     

        年度“十大著作”不做单项发布。仔细审读入围作品后,评审专家认为:入围作品中不乏力作,但很多作品的理论性、厚重性、原创性不足;有些存在硬伤、错漏,还有些著作的主体内容在近几年内出版过,等等。综合上述考量,能够当选为年度著作的为数不多。最终决定:不专项发布“年度十大著作”,改为在近期以“2016年度中国智库研究代表性作品评析”的方式,在光明日报《智库》周刊及融媒体产品中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与展示。

     

        按“年度智库”“智库人物”评审细则进行取舍。对不同类型、地域、行业的智库进行综合考量;评选对象是智库机构而非智库母体、智库平台,兼具智库功能和其他功能的综合性机构不列为评选对象;隶属于同一单位的多家智库只能有一家入选年度智库,中国社科院下属各智库作为独立智库参评;若智库与其现任领军人、实际负责人同时参评“年度智库”“智库人物”,不重复选择。若该人物对智库发展和国家决策有特殊贡献,且所在智库有完整治理结构和雄厚研究实力,对该人物非绝对依存,则两者均可参评。

     

        评选显示:智库影响力受地域、学科等因素影响显著。从智库和智库专家所处的地域看,北京、上海的智库与专家在影响力方面占据明显优势;从智库的研究领域看,经济类最为热门,其次是国际关系类。其他领域智库、人物被推荐机会相对较少。期待社会各界对地方性智库、智库人物及从事“冷门”研究的智库、专家予以更多关注、扶持;在今后的年度评选中,我们初步考虑通过分级分类评选、多元化设置评选项目等方式,给更多智库、智库专家以展现风采的舞台。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