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一代人著一代人的书

    ——专家学者畅谈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心得

    作者:本报记者 刘彬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9日 16版)
    书法《前赤壁赋》(部分)

        【读书会】

     

    【编者按】

     

        丰富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奠基了一座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宝库。如何以敏锐的眼光激活经典中的范本,发现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基因?如何使经典薪火相传?为此,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全力编纂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著一代人的书。我们在编选过程中,再次受到中华文化的洗礼。当它展现在读者手中时,相信读者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赵仁珪先生如是说。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专家学者们深入表达了自己编撰本书的思想、心得和经验。

     

        嘉宾:袁行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赵仁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激活文化生命力

     

        袁行霈:2015年春,李克强总理倡议编纂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选,以此来引导大家重读经典。

     

        李克强总理的倡议得到了中央文史馆馆员的热烈响应。我们决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以下简称《百篇》)的编纂工作从重读经典入手,萃取精华,赋予新意,秉承服务当代、面向大众的宗旨,对所选文章进行通俗化、创新性解读。

     

        《百篇》集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之力,经过一年多紧张有序的工作,确定选目,精选底本,细注详析,经过九审三校,于2016年10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书中所选文章内容不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许多学科,还涉及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许多领域,其重点则是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伸张大义、嫉恶刺邪乃至宣扬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

     

        我们充分重视历来被视为典谟的《尚书》《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左传》《礼记》等等,同时也选入了不少被前人所忽略,而今天看来却别具新意的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序》、许慎的《说文解字叙》、班固的《汉书·张骞传》、顾炎武的《日知录·廉耻》、阮元的《畴人传序》等。张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在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重读《张骞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又如《廉耻》篇说:“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对贪腐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至于《畴人传》一书,则是专门为中外280位科学家立传,其序文视野宏大,可以说是重要的科技史文献。

     

        此外,本书还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特地选取了一些面向世界、倡导改革的文章,如张廷玉的《郑和传》、徐光启的《几何原本序》、魏源的《海国图志原叙》、严复的《原强》等。魏源主张“师夷长技”,倡言用实事衡量实功,到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对“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加深了体会。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开始,历代都有编纂文选之举,如唐代的《群书治要》、宋代的《文苑英华》、清代的《古文观止》和《经史百家杂钞》,这些书至今都很有价值。但就清代所编的《古文观止》而言,所选文章到明代为止。《古文辞类纂》选文以唐宋八大家为主,代表桐城派古文学家的观点。《经史百家杂钞》所选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宋以前的,明代以后只有两篇清人的文章。《经史百家杂钞》从编成至今,已经过一个半世纪。这段时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变,需要一部新的文选,以当代的眼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以育人、资政,并给后人留下一份具有当代性的文化遗产。

     

        《百篇》对每篇选文的“题解”“注释”,尽可能做到平实准确,简明扼要,言之有据。“解析”部分,不一味因袭旧说,而是力求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新意。

     

        恰在此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重要指示,既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当代学术界的社会责任和学术担当。这也让我们撰写“解析”的思路豁然开朗。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的“解析”才能呈现出超越前人的新风貌,才能推动传统经典的普及传播,才能更好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现在书中的每一篇“解析”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一卷百篇汲精醇

     

        赵仁珪:在《百篇》出版之际,我撰成七言律诗一首,作为我参与《百篇》编写工作的感言。

     

        “世称经典岂无音?常读常新启后人。”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必有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因而才可以在广大的人群和长久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哪怕时代在推移,人事有变迁,也无法阻挡它的流传。非但如此,在这推移与变迁的过程中,后人还会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快慰与警悟,而这些经典的价值在后人的反复诵读中也会随之提升,人们会不断地发现经典,并不断地成就经典,从而使经典具有不断被开发的智慧和与时俱进的新鲜活力。

     

        “经史子集充翰苑,诗文辞赋汲精醇。”经典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奠基了一座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我们在编选的过程中再次领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无不为之骄傲,我们也再次受到中华文化的洗礼,我们无不为之而庆幸。当它展现在读者的手中时,读者也一定会有同样感受。

     

        “修身养性承传统,治国安邦寻本根。”今人在阅读经典时所得到的常读常新的感受,其实都是基于对传统的接受与创新,因而这种历久弥新的感受才能有本可寻、有源可溯,才能显示出历史的厚度和传统的底蕴,才能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宝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优秀传统,而这部《百篇》尤其注重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伸张大义,以及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可谓抓住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重点,抓住了传统思想观念、道德体系中的精华因子,以及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的关键。

     

        “一卷《百篇》今在手,《古文观止》得传薪。”就文选而言,《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都可称作范本,但历史的局限使这些著作只能站在当时的历史高度去评判。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一代人著一代人的书。今天,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时代,我们需要一部能超越历史、超越前人、站在当今高度、符合并引领当今观念的选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加以重新阐释,使传统文化不但能得到很好的继承,而且能以敏锐的眼光激活传统经典中本已具有但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基因,从而使经典更加发扬光大。有了这样自觉的追求,加之众多专家辛勤而认真的努力,《百篇》一定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百篇》有限的百篇之量,以及雅俗共赏的编写方式,很有利于普及,《古文观止》之类的历史选本也可以庆幸能在今日薪火相传,这又是《百篇》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传统与时代相融

     

        瞿林东: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我有幸见到《百篇》的出版,内心里深受鼓舞。

     

        我觉得这部书从总体面貌上看,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我们讲原创、讲创新,前提是继承,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百篇》的“后记”中提到《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和《经史百家杂钞》,其中就包含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而《百篇》的编者注意到了与时代融合这个问题,为此在编纂过程中对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整体性的把握和认识。

     

        刘跃进:从历代文章的选集来看,中国文学史上大概真正能称之为“学”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文选》学,一个是研究《红楼梦》的红学。那么,“选本”怎么才能经久不衰?总结历史经验,我认为,首要条件是必须适合当代社会的需要,即要有现实性。那么,今天的社会需要什么?答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在《百篇》选本中,我们能看到反映当今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等思路的篇章。另外,从这个选本中不难看出,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埋头苦干的民族、为民请命的民族、舍身求法的民族,体现了一种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信。

     

        瞿林东:任何历史文献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带着产生它那段历史的时代印记,这些时代印记,不会因为时代的推移而淡化或者消失,而是会在某些历史条件下,显现出它的现实性的价值。《百篇》的编纂在这方面的思考和用力很深,它使本书内容在时代性和现实性结合上具有突出的特点,从而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本报记者刘彬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