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星期六

    特色小镇,如何念好“融”字经

    作者:本报记者 李 慧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4日 12版)
    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各地分布图(单位:个)
    海南琼海潭门镇渔港。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广东省惠州市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融合。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创视域】

    核心提示

        不少地区建设特色小镇只是“新瓶装装旧酒”,缺乏整体规划和适宜的产业融合设计

        脱实向虚,搞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造城运动,形成新的“空镇”“鬼镇”值得警惕

        避免“千镇一面”,传承乡土文化根脉,成为特色小镇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

        “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古代诗人中的小镇美景,如今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实践。乘势而起,无论从国家层面提出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还是各省内培育规划,都能看到特色小镇建设已在全国“遍地开花”。

        然而,“遍地开花”怎样开出特色之“花”?特色小镇建设中,如何促进文创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在实现产业支撑的同时,怎样突出乡土文脉的传续与浸润?对此记者进行了调研。

    1.“旅游+”:用融合思维扮靓乡村

        地点:

        海南琼海潭门镇

        北方已是深冬,南国的海南琼海潭门镇却依然绿色如春。老渡口码头,撰写着“潭门故事”的圆柱门、雕刻着“排港村老渡口”的巨石已近斑驳,让人领略着渡口的古老和时代的变迁。

     

        “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驶到十二更……”翻开发黄的小册子,眼前突现海水茫茫,耳边骤响涛声阵阵。小小《更路簿》,把浩瀚的南海装进了一本本册子里,把潭门厚重的历史浓缩在一页页薄薄的纸张上。

     

        千年古韵、渔家风情、海洋气息,糅进了新业态,融合了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走在潭门镇,船舵、救生圈、船桨、铁锚、贝壳、龙虾、水鸟等富有渔家风味的物件在海风吹拂中迎客而来,沿街林立的贝壳交易店铺中的精美工艺品栩栩如生,让人赞叹不已。潭门,这个以渔业闻名的滨海边陲,正在成为南海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

     

        潭门的变化,是近年来海南探索新型城镇化,实现特色产业镇村融合的一个缩影。

     

        “不仅是海南,通过我们对浙江、湖南、贵州等地的特色小镇研究发现,‘旅游聚焦’模式、‘旅游+’产业模式成为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晓明指出,要以特色村镇为战略支点,实现城镇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融合互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作用,建设美丽乡村。

     

        实际上,风情小镇,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东部地区就逐步形成一批乡镇企业集中的景德镇、义乌等工业小城镇。到了9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开始盛行,又催生了周庄、乌镇等一批各具风情的旅游小镇。

     

        数据显示,我国乡镇总计近4万个,不可能都按照旅游小镇定位发展,即使主体方向定位为旅游小镇,也不可能要求整个镇区都要布局发展旅游。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按照科学选择、典型带动的原则,选择适合按照旅游小镇方向发展的区域,杜绝一哄而上、全面开花。”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指出,在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中,要切忌贪大求洋,远离借旅游小镇为名建设旅游地产的畸形旅游小镇空间和产业发展形态。

     

        在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中心主任曾博伟看来,在旅游休闲业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未来的特色小镇将以融合发展为指引寻求多元化发展之路,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让农村“好看又中用、美丽且生财”。

     

        “在发展中,我们就把农业公园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态,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于一体,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海南省农业厅厅长符宣朝说。

     

    2.“互联网+”:为小镇贴上智慧标签

        地点:

        浙江杭州梦想小镇

        从杭州往西,到余杭仓前,有一个让人不忘初心、梦想成真的地方——梦想小镇。站在街边远眺小镇内的各式建筑,12个大粮仓引人注目,这些由旧时粮仓改造而成的“种子仓”,已成为创业者的办公场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小镇参观交流,而“种子仓”则成为人们必去的“景点”。

     

        仓前是一个拥有880多年历史的古街,街上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保单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但多年来陷于保护和开发的“两难”境地。而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为古街提供了纯旅游开发和城市化推进之外的第三条路径。

     

        梦想小镇不仅有着秀美的江南风光,更是创业者实现梦想的跳板,一批批“创客”正在这里尝试走出一条实现梦想的新路。

     

        90后方惠就是其中的一位。2009级浙大电子仪器专业毕业的他在2014年12月研发了一款“大福广场舞平板电脑”,不仅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硬件”,其中还可播放1000个广场舞视频节目,市场反应良好。

     

        和方惠一样的创业者不仅赶上了“双创”潮流,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

     

        “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和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探寻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特别是文化产业特色小镇,要紧跟‘互联网+’的脉搏,从时代和产业新的变迁中寻找未来的定位和发力点。”张晓明指出。

     

        专家指出,在互联网环境下,特色小镇的产业链条可以突破地域局限而实现全新的空间分布,生态环境良好与人文资源多样化的地区将重新获得创意人群的青睐,形成新型的全球性网络节点。

     

        “抓住这一机遇,我们就可以实现‘小镇创意—上海生产—深圳销售’,或者是‘小镇创意—深圳生产—香港销售’,成为‘互联网+’条件下全国及全球生产模式,从而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开辟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和新天地,吸引大量国内外创意企业落地创业,或者吸引国内外大型文化传媒巨头将研发基地落到具有生态人文优势的特色小镇上来。”张晓明说。

     

        专家建议,除了建设还要在社会治理中采用互联网技术,以推行电子政务和建设智慧小镇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有效提升小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并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惠民工程,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小镇人民。

     

    3.“文化+”:抓住特色“神”与“魂”

        地点:

        山东淄博昆仑镇陶瓷小镇

        对于山东省淄博市的民众而言,记忆中的淄博瓷厂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休闲好去处。与很多老厂区被夷平再开发的境遇不同,拥有数十年历史的淄博瓷厂在1998年破产后保留了厂房,现在名为“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是当地“陶瓷风情小镇”的核心区域。

     

        如今,这里不仅有几十年树龄的杨树,有斑驳的红墙,更有已生锈但彰显着时代印记的大型机械设备。以前研磨原料的水碾成了“水碾酒吧”的特色装饰,原来的长窑炉成了“哈利波特魔法餐厅”的比萨烤炉……

     

        “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策划者、山东昆仑瓷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峰介绍说,自己参观过一些特色小镇,很多地方贸然将原有的东西夷平,特色与文化的根就断了。陶瓷制造不仅是创意园的主题,更是其上游产业。如果当年轻易放弃了上游,现在再想在原址建设一个创意园搞文化产业,就等于失去了文化根基,恐怕只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死水。

     

        “目前,某些地方在建特色小镇时已经出现一些苗头:一哄而上、定位雷同、形象工程、圈地盖房子、好经念歪。”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只看到了特色小镇的“名”与“形”,却没有把握或回避了“神”与“魂”。

     

        对此,《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特色小镇培育要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与产业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公共文化传播方式方法丰富有效。

     

        “十三五”时期,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特色小镇将进入快速推进期。如何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确保发展的质量,利用文化的力量、发挥文化产业的渗透和辐射带动作用就成为其中应有之义。

     

        “要把文化产业与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浸润和带动作用,让美丽乡村焕发新的面貌。”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河指出。

     

        “在现实中看到,大量有特色的传统村落、集镇都需要保护或者需要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突出文化的根脉,留住乡愁、留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说,要牢固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能动力、主导力和衍生力。(本报记者 李 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