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与世界对话的中国文化符号

    ——专家谈中国文化名人如何“走出去”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1日 05版)

        “中国传记文学作家的优秀作品传播出去,是我们的一份文化责任。”日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论坛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第六辑首发式上这样表示。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要“走出去”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障碍。如何将汉语文学作品准确地翻译成外语,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白生提出了新的翻译模式。一个中国人跟一个外国人一起翻译,两个人在翻译中互相切磋。“比如翻译荀子相关书籍时,有很多古文,外国翻译不一定懂,中国翻译可以告诉他,中国翻译译后,外国翻译进行润色。平时翻译通过电子邮件交流,假期可以见面互动。”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夏露是东南亚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丽华是韩语老师。她们认为,韩国和东南亚作为我们的邻居,历史上就受到中国文化重要影响。丛书中的大部分历史文化名人,不仅影响中国,对我国周边国家影响也非常大。

        今天,越南还在主动翻译我们的四书五经,我们的网络小说在他们那里受到读者追捧。“如果有计划地在丛书中抽出10~20本翻译成越南文、泰国语、缅甸文等,对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大有裨益。”夏露说。

        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宋丽丽认为,将林则徐等近代文化名人的故事翻译出去非常有必要。这学期她为外国学生上一门中国社会文化的课,有一个苏格兰学生做展示的时候,专门展示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在展示之前他说的一段话让宋丽丽很震撼。“他说,在上我的课之前他压根不知道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我们的历史文化名人‘走出去’,可以让世界了解历史的真相。”

        宋丽丽认为,展现我们真实的自己,不是将史实硬邦邦地塞给别人,而是要放到海外读者想要了解的故事当中。在授课中,她将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和园林文化结合起来,传授给外国学生。“把他们不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的‘走出去’也许更好。”

        “我们现在的‘走出去’不是清朝晚期被动的‘走出去’。我们可以把文化比作非常漂亮的项链,这些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曾经是中国文化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现在要打磨好这些珍珠并把它们加入全球文化项链当中,使之依然璀璨夺目,正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宋丽丽说。

        (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