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1917年1月4日,被一封电报从法国征召回来的蔡元培,冒着风雪北上,在国人殷切期盼中到任北大。
孕育于存亡之际、诞生于百日维新的京师大学堂,终于在整整18年后迎来了让自己脱胎换骨、涅槃重生的蔡校长。
光绪帝“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的大学堂,没能挽救大清朝。蔡校长改造后的北京大学,却真正拉开了中国现代高等学府之大幕。在蔡元培执掌北大一百周年的日子,让我们在校园里寻找蔡校长。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八个大字高高挂在北大第二体育馆网球场上。这是100年后蔡元培留在这所大学的痕迹之一。
1912年5月,蔡元培提出“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教育者是养成人格之事业”。1919年2月,蔡元培提出“今日之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在“完全人格”中,蔡元培将体育置于首位,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的,不可放松一项的。”
体育重要,人所共知。但从完全人格的高度认识和发展体育,北大师生显然得益于蔡先生。
如今,未名湖北岸七座传统式样的小楼,依然名为“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寓示着这个校园对青年完全人格的期待。《北京大学章程》更是在总则中写明“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
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蔡校长特别倡导的不仅是体育,还有美育。蔡先生临终不忘“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科学因其直接的功用,更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世人所推崇。与“科学”相比,“美育”更因缺少直接的功用,世俗话语中很少提及。
蔡元培任校长时,亲自开设美学课,着手编写《美学通论》,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聘请徐悲鸿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艺术活动。
如今,北大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修习艺术美学课程,仅2016年开放的“艺美”通选课就达82门。燕南园56号院,曾经是老校长周培源先生的寓所,现在是北大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所在地。现在,八大学生艺术团、各类美学艺术社团、新生音乐会、校友新年音乐会,都在静静地滋养着这所大学的艺术氛围。
很明显,北大对美学美育的重视,溯源至蔡先生,得益于蔡先生。
在今天的北大校园寻找蔡校长,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未名湖南岸苍松翠柏丛中,巍然庄严的蔡先生铜像。
校园立像,纪念先贤,古今中外,并不少见。
少见的是,在蔡元培先生的像前,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师生校友敬献的鲜花。北大人每有难以排遣之郁闷,一则未名湖边徜徉,二则蔡校长像前伫立。这些都给人以平静和力量。
校徽上的沉重担当
北大传承蔡校长的,还有校徽。校徽是蔡校长请鲁迅先生设计的。
校徽之图意为“三人成众”,肩负起开启民智、培育英才之重任。凝视校徽,怎么看,都像是一张苦脸。似乎寓示,北大从诞生开始,就要在苦难深重中担当。
2008年,北大建校110周年。5月30日,第二天即将飞赴世界银行上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老师,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毕业典礼上致辞:
“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
当时在现场聆听这段话,眼里看到的,就是讲台背景幕墙上巨大的北大校徽,就是这张沉重的“苦脸”,非常震撼。
校旗传承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校长亲自为北大设计了校旗,并撰写了“图说”。用红色代表物理、化学等“现象的科学”;用蓝色代表历史、生物进化等“发生的科学”;用黄色代表植物、动物、生物等“系统的科学”;白色是七色的总和,故用其代表自然哲学;黑色可视作“无色之色”,故用其代表玄学。
如今,校徽依然在沿用,校旗已经多年未见。但校旗所展示的“大学是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之精神,却真正传承下来。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以专科大学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北大启动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改革。
改革的典范还有传承着老校长名字的“元培学院”,学生进校不分专业,在全校自由选专业,设有特色的交叉学科专业,实行全方位导师制、住宿制书院。
当前,北大作为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试点高校,正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正在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北大教育之路。
88年后的平民学校
就任校长第二年,1918年,蔡元培以“劳工神圣,人人平等”为宗旨,支持学生创办“校役夜班”。当年的学生、后来名动四海的傅斯年、罗家伦等都为北大工友授课。
88年后,2006年9月,北京大学重开平民学校。校领导、著名大学教授加入了学生的行列,为新时代的后勤员工开课,教学组织主要依靠学生志愿者。
一个美好的数字是,20年来,北大500多位保安考上了大学,有些甚至到大学当了老师。
一个美好的故事是,2012年,北大保安甘相伟给时任校长周其凤写电子邮件,希望出版平时写的小故事,邀请校长写序。校长随即回复,写了千字序言。书籍出版,名为《站着上北大》。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最为人知的八个字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八个字,既是蔡校长办学理念的精华,也是今人找寻元培的精神依归,一直被北大人悉心呵护。
如今这八个字就刻在蔡元培铜像旁的石头上,已被确立为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写入了《北京大学章程》。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已经深入人心。珍视传承的北大校园,可能并不像一些批评者想象的那样令人失望。如果你在校园里问一个北大学生,用几个词来描述你感受到的北大氛围,高概率的词汇依然是:自由、包容、开放、尊重选择。不同学术思想和理论在北大的交流、论争、对立,甚至公开对垒,今天依然司空见惯。
昔日元培之慨叹
一百年后的今天,蔡元培之于北大,还有一个数代人心头沉重的使命。
2012年,北大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主报告写道:“95年前,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他说:‘本校二十年之历史,仅及柏林大学五分之一,来比锡大学二十五分之一,苟能急起直追,未尝不可与之平行之发展。惜我国百事停滞不前,未能有此好现象耳’,表达了与当时的世界一流大学‘平行之发展’的强烈愿望,也发出了无法实现之慨叹。”
当读到这一页时,你不仅能够触摸到近百年前蔡元培先生之沉重的希望和无奈,也能听到当代的北大人面对先人、面对历史、面对未来的使命和担当。
能够稍微告慰先人的是,今日之北大和中国的顶尖大学,正走在追赶世界一流的路上。
人们纪念蔡元培先生,常常引用杜威的评价:“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世间再无蔡元培”。但一百年后,我们仍要寻找蔡元培,找到元培之于北大和中国的具形之存在。我们相信,教育者若心中秉持元培之信念,行动中若体现元培之精神,就有希望迎来中国教育的又一个大进展。
谨此纪念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100周年。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泥巴青年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