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

    作者:沈壮海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6日 11版)

        近年来,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的统筹推进明确概括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创新学术话语体系的问题。学术话语体系是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重要成果,是学术研究质量、风格、实力的具体体现;这种成果产生形成之后,也便深深渗入学术活动之中,影响着学术领域的再生产,成为知识与价值传播传递中的重要内容,在更广的范围影响着社会主体即人的塑造。建设文化强国,以及为国育才造士,不能不关注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意义之重,体现在诸多层面。一则,学术话语的发展革新是学术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诚如恩格斯所言:“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文化领域中赋古语以新意,踏着时代发展的鼓点提出新的概念范畴,也都标志着文化向前的步伐。一则,学术话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化软实力非金钱所可购进,而须靠文化的魅力赢得。承载着思想、价值、理念,具有自己风格神韵和穿透力的学术话语是赢得软实力的重要依凭。正因如此,“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才有信息时代“话语成为软实力的货币”之言。一则,学术话语塑造着学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新观察和新建设。之所以我们应当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在于中国人思考中国问题、分析世界大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简单被他者塑造而失却自己的主体性,不能陷入“跟着说”的迷局而失却了表达自我、提出新见的意识和能力。一则,学术话语还关系到文化的理解、文明的互鉴。我们对一种文化体系能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要害在于我们能不能准确理解这个文化体系里核心的概念范畴。不论就我们理解别人而言、还是就别人理解我们来看,学术话语都是一把离不开的钥匙。一则,学术话语也与文化安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俄罗斯学者曾叹:“(西方的)操纵家们炮制了洪涛巨流般的、含义令人捉摸不定的谬误理念和模棱两可的语词”“委婉动听而又新颖别致的名词术语”“并把它们向公众倾泻”;“在俄国,大众意识中已被灌输进去一连串的幽灵语言,要将这套东西逐出我们的家园谈何容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是价值观念,天然地与文化安全联系胶着一体。就此而言,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既是对外文化传播之需,也深含对内推动文化创新、维护文化安全之义。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要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服务发展的进程中,形成具有我们自己主体性、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原理,为解答中国问题构建管用的理论,为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奉献中国学术当有的鲜亮色彩。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绝非是要关起门来自我欣赏“家乡话”,而是要在充分吸收外域文明优长的基础上,形成有自己特色与见解且又能具有广泛吸引力、影响力的“中国声音”“中国见解”。

     

        建设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需要“统观内外”。把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好,提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让世界听得清楚中国的声音,是话语体系建设所指向的一个方面,但非全部。当代中国的学术,既要勇于、善于面对世界,讲给世界听;也要勇于、善于讲给国人听;既要让世界听得清晰,也要让国人听得透彻。让世界听清晰中国的声音,可以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友善;让国人听得清楚中国学术的声音,可以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为我们的发展积蓄和注入理论的、文化的、精神的能量。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之“融通中外”,要义当在于此。

     

        建设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活用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当开掘、采借、继承的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当下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所当尊重与关注的对象。在现时的学术研究中,不少人习惯于、满足于甚或热衷于向西探索、追溯学术概念范畴、命题、观点之源,去“寻找”“发现”值得进一步展开去“叙说”、去“印证”的论题和问题。其实,将自己的思想传统、本土的学术资源闲置“界外”,既乏学术自信,也无以厚植自己的学术根底。对一切问题、论题、命题都非要找个“中学之源”固不可取,但只在“西学”中探其源流显然也非治学正途。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应以开放的胸襟面对一切优秀学术资源,同时注重开掘本土资源,活用传统、用活传统。

     

        建设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需要通贯“言与道”。话语是“言”,但并非所有的话语都能赢得听众、传之久远、形成话语权。有生命力的“话语”、能够形成话语权的“话语”,背后一定有“道”,有深厚的思想,有深刻的识见。学术话语体系与话语权之困,折射的是思想之困。因而,在建设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如何言说的问题,更要关注言说什么的问题,把“道”的纵深探索、思想内涵的充实提升与“道”和思想理论的精美传神表达结合起来。换言之,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绝非“造词运动”,其所要求的,是高质量的、创新的、久久为功的学术研究。

     

        建设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需要“让话语植根当下,讲时代新话”。让学术话语有根,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用活传统”是要深植文化之根;赢得大众,为海内外学界及社会公众广泛使用、乐于接受和“接着讲”,是要有受众之根,在大众化过程中彰显、激活生命力。让学术话语有根还有一重要理解角度,即要让我们的学术话语扎根在时代的土壤中、讲时代的新话、绽放时代的芳香。这就需要我们勇于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实践、新的问题,在综合利用各种思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并深研新的、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原理。学术研究和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中,不能“药方只贩洋人丹”,也不能“药方只贩古时丹”,而是要勇于用实践的炉火,炼出时代新丹。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