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文化“走出去”要“择其门而入”

    作者:李嘉珊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11版)

        【实践者说·鼓棹出海】

     

        当今世界,风云激荡。智库以其学术思想的活跃、体制机制的灵活、交往渠道的多样,在推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智库功能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的强弱,影响我国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的效果。

     

        在智库群体中,思想文化类智库因其自身的思想文化特质,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责无旁贷。当前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思想文化类智库更有必要借助国家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劲风,以强烈的文化自信鼓棹出海。

     

        方向既定,但要真正进入对方文化围城,还要“择其门而入”。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立足国际市场规律,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由“送出去”到“卖出去”的转变,是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传播力的最现实手段和有效途径。对外文化投资是对外文化贸易的升级版。针对不同国家与地区开展的文化投资,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展当地文化市场,扩大海外市场规模,另一方面能够深研当地文化消费特点,为实现中华文化真正“走进去”做足基础性研究。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向纵深推进,学术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学者在国际场合,自信表达学术思想和观点,与对方开展平等对话,是影响国外学者群体、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要发挥学术智库信誉保障功能,积极拓展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以学术为纽带,以中外学术合作备忘录等形式为载体,实现与海外学术合作的机制化、长效化,在与国外开展长期深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以智库建设撬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对于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目前来看,高端复合型对外文化贸易及文化投资人才储备不足,是制约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效率和效益的主要短板之一。加快文化贸易领域的高端智库建设,必将推动整个文化贸易领域的知识创新、知识创造。依托高水平智库提供的知识和智能,塑造高校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实践氛围,将有效提升文化贸易人才的创新素质,进而为促进中华文化有效“走出去”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借“一带一路”之势,更好地实现文化“走出去”,为智库界提出了新课题。我们认为,要特别重视文化贸易的“新比较优势”,充分了解出口地市场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出口消费层面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这与“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需要细加研究。要特别重视民营企业在推动文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古代丝绸之路的主体是商人,商人按照贸易法则进行相关生产和贸易活动。实践证明,这是文化“走出去”的有效之举。要重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庞大的消费潜力,让我们拥有和美国一样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可以和美国相比拟的优势。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走出去”的同时,外国人也在关注当下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和取向。中国今后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将国内市场的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华文化“走出去”实践与中国智库海外交往创新已远远超出既有经验和模式。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迫切要求智库管理部门在管理思想与管理方式上积极创新,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为学术机构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扮演好推动智库学术外交的“台前”和“幕后”角色。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