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星期三

    浙江衢州

    “土发明”将垃圾变废为宝

    作者: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07版)

        【聚焦重大民生工程】 

     

        “吴阿姨好啊,我又给您送‘宝’来了,继续做好垃圾分类哦!”2016年12月28日一大早,浙江衢州柯城区碗东村妇女主任郑华珍就挨家挨户为村民送上一瓶瓶液体,她口中的“宝”其实是一种清洁剂,由农户家收集来的烂菜叶、水果皮等垃圾发酵后制成。

     

        这项“变废为宝”的尝试最初出自该村支部书记卢宋家之手。

     

        2015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卢宋家从一位朋友口中得知这个‘窍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了18年村支书的卢宋家当时正为如何向村里215户农户推广“垃圾分类”的事情犯愁,他想到如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倒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收集废弃菜叶、香蕉皮、橘子皮等,洗干净切碎后装到塑料瓶里,按比例加入水、红糖,搅匀,置于阴凉、通风之处。卢宋家想到就干,开始尝试“土发明”。三个月后,一瓶暗红半透明、底层有少许沉淀物的液体呈现,卢宋家倒出一些洗碗,果真干干净净。

     

        “如果推广,可以让老百姓把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后的蔬果垃圾制作成清洁剂,再返给百姓,不仅能大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实现美化环境的目标,还能产生经济效益。”欣喜不已的卢宋家将想法连夜跟柯城区相关部门进行汇报。

     

        卢宋家的“土发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科技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洁剂其实是一种“酶”,也叫酵素,不仅可以洗碗拖地,还可以做化肥种菜、养鱼,非常环保。2015年8月份,柯城区在碗东村改建了原本闲置的农民房作为“加工点”,购入300余只50~100公斤的大圆桶储藏制作“清洁剂”,村妇女主任郑华珍等3人被聘为分解员,每天在村里收集厨房残余,并指导村民进行科学分类垃圾。

     

        如今,村里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收运体系,日集中收集餐厨废弃物1000余斤,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和处理体系覆盖率达到100%。慕名前来“取经”的群众络绎不绝,卢宋家又花心思将酵素制成小包装,送给他们“体验”。

     

        创意无限的农民发明家还有一位衢州市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党支部书记劳光荣。2010年,他在国内首创“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定时定点投放”农村垃圾处理新机制,实现该村垃圾100%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

     

        在贺田所有村民家中,都有村里专门印制的黑、黄两色塑料垃圾袋。劳光荣介绍,黑色用于不可回收垃圾,黄色用于可回收垃圾,每个袋子上有编码,就像“身份证”一样,“见袋知人”,垃圾可追溯,也便于倒查监督。

     

        不仅如此,贺田村还给垃圾制定“行程表”,定时定点投放。记者在贺田村看到,家家户户旁有垃圾投放点,全村5个责任区共设有24个投放点。每天早上6时至8时,村民将分类后的不可回收垃圾投放到相应的投放点。当天没有及时投放的垃圾,村民必须等到第二天才能投放,便于管理收集。

     

        贺田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路边的村民考核小黑板,常常聚集着许多村民,边看边评头论足。这是村里督导组对每户卫生量化打分排出的“清洁榜”,年终村里根据各户全年得分情况,分别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

     

        凭借一个“身份证”、一个“行程表”、一个“清洁榜”,劳光荣所在的贺田村由原来的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的重度污染村变成了房舍错落有致,户户窗明几净的幸福家园。(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