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星期三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 破解全球高校就业难题

    作者:于澜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15版)

        【环球教育评说】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仅是俄罗斯的困境,全世界各国都处于类似的困境或者对类似困境的忧虑之中。有资料显示,2013年美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整体失业率也高达7.9%。

     

        就业率和各国的经济运行发展状态有关,情况各不相同。但是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难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高校培养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即结构性矛盾。从1975年至今,俄罗斯大学生人数从不足300万到超过900万,“然而,大学生的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相去甚远,某些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某些专业毕业生却大幅过量,使得不少毕业生在不对口的专业工作,甚至必须重新培训技能”。我国情况类似,美国、日本也不例外。美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原因,经济周期因素占75%,另外的25%则是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的结构性因素。

     

        大学生就业问题说到底是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前的很长时间,大学毕业生总量相对较少,供不应求。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量增大,用人市场期望挑选自己需要的人,但高校仍按以往模式培养人才,所以人才和市场适配度问题凸显出来。与普通劳动者相比,大学毕业生由于先前的教育投资相对较高,对于就业的收益预期也相对较高,如果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高端劳动力市场提出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无法避免。

     

        大学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实际上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高等教育希望自己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本投资价值或者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而不是无法就业或者找一份“学历超标”的工作,就必须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首先是解决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尤其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高等教育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就变得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教育体系素有重视理论知识培养的传统,但毕业生的实践经验技能往往比较欠缺,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导致“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高等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对称,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其对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支撑作用才会最大化。

     

        其次是解决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大学毕业生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差异巨大,实际上是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不同。比如我国,为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一些原本具有特色的理工院校或地方院校盲目增加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导致一定程度上结构失衡,这些专业成为就业率排行榜上的“垫脚石”。高校专业设置需要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尽可能匹配,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同时避免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

     

        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全球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全球高等教育都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大学生人力资本供给提出的更高要求。这要求高等教育在大众化之后,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实现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的跃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