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星期三

    苏州科技大学:“金点子”让乡村更美丽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03版)

        2016年12月19日,2016树山温泉养生文化节暨“艺术温暖乡村”论坛在江苏苏州高新区树山村举行,以树山村发现的石像生“树山守”为原型设计的文创品牌及产品正式上线,由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杭鸣时领衔的国际粉画艺术展开幕,“中国梦·树山情”实景演出基地签约……

     

        “树山,不再是一个‘隐’在太湖边的小村子。一批文创项目争相入驻,为村子发展注入了活力。”树山村村支部书记吴雪春兴奋地告诉记者。树山村是苏州乡村建设的一个典范,也是苏州科技大学将规划“落地”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陈永平表示,学校坐落于苏州这座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近些年,学校以特色优势学科城乡规划为基础,用规划新理念做好政府“智囊团”,有效导入资金、人才等资源,让“美丽乡村”遍地开花。

     

        新理念,引领城镇科学发展

     

        由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蒋灵德及其团队完成的《甪直镇总体规划和甪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是苏州市首个“存量式”城乡规划。这意味着,发展出现“瓶颈”的苏州城镇已从增量规划步入注重内涵的减量规划时代。

     

        在存量规划中,方法不再是土地换资源,而是功能置换、城镇更新;指标也不再是土地面积的简单增加,而是更注重效率的地均效益等,“在23平方公里的镇域面积不变的前提下,甪直镇功能将更完善、水乡风貌更鲜明”。蒋灵德及其团队提出的存量规划理念和一整套方法和标准,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这样的城乡规划新理念、新方法,在苏州科技大学并不少见。城乡规划一直是苏科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全国184所设有城乡规划学学科的高校中名列前茅,从服务地方需求出发,苏州科技大学一直承担着政府“智囊团”和“思想库”的角色。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是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科技大学成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成为全国首个针对名城保护的研究机构。研究院院长夏健表示,“要立足地方文化引导小城镇风格发展,打造融合地域自然环境的空间布局结构,架构顺应地域地形地貌的街巷空间,凸显城镇整体风貌的保护、延续和发扬。”

     

        近几年,学校承担和完成了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福建等省市的400多个城镇建设规划,参与编制完成的《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荣获国家优秀规划设计银奖,合作编制完成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奖。

     

        协同创新,让“美丽乡村”从蓝图走向现实

     

        去年6月,苏州科技大学在树山村举办乡村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发起,与上海伴城伴乡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研究院、苏州高新区城乡发展局共建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中心”相当于树山村规划建设的“总指挥部”,办公地点就在村内,全方位为树山乡村发展和规划建设服务。

     

        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新海讲述了服务苏州高新区树山村的经过。2012年起,苏州科技大学先后承担树山温泉片区旅游详细规划、树山村乡村规划、大阳山片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三分规划,七分管理。乡村的资源相对缺乏,作为‘智库’的高校想出了‘金点子’,还要帮助其落地实施。”

     

        为此,2015年,苏科大主导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尝试运行,为了让树山村的规划全部实施到位,中心专门组建了一支团队,大到发展战略,小到垃圾收集点的选址,提供全程“陪伴式”服务。

     

        在2016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党代表、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表示:“大学—小镇共建能够成为小城镇建设创新的突破点,也为新形势下大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苏州科技大学让规划设计师住进村子、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为学校主动融入小城镇的产业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小城镇培育、输送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作出贡献。”江涌表示,高校应有效利用自身科教资源优势,既集聚和激活高校创新资源,转化高校创新成果,又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学参与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