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3日 星期二

    别用人生生意经浇灭青春理想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3日 13版)
    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正在学校图书馆看书。陈胜伟摄/光明图片
    2016年11月10日,一场小雨过后,山东科技大学校园内如画秋色惹人醉。朱永茂摄/光明图片
    2016年11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美景如画。刘积舜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那么,如何让马克思理论真正走近学生?本版特别邀请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作出许多探索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来谈谈他的体会和经验。

     

        【论教】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庆环  

     

        对话人:北京大学教授 韩毓海

     

        记者:请您谈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在今天的价值和生命力有哪些?这些价值和生命力对教育、对高校、对当代青年学生有着怎样的启发和价值?

     

        韩毓海: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世上最博大精深的学问。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研究与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存在方向不甚明确、旗帜不甚鲜明的问题,对待这门世上最博大精深的学问,“不真懂、不真信”,以至于将马克思主义概念化、教条化、庸俗化。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对广大青年学子有什么意义?这是个好问题。在有些人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学问,早就过时了。但柏拉图、黑格尔、亚当·斯密是什么时候的学问?为什么不说这些东西过时了呢?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比,其他的学问充其量只是高原,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高峰。

     

        比如哲学,马克思23岁时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就是能够虚心和真诚地倾听别人的声音,正是通过这样的态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方才跨越了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听到了世上沉默的大多数——无产者和劳动者的声音。自柏拉图之后,哲学是个人孤独的沉思,是极少数精英的事业,而马克思主义使哲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为人类求解放的事业,因此,不懂马克思主义,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哲学。

     

        关于经济学,《资本论·序言》中说:“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这就是说,对于什么是资本,对于资本的研究,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是空白。什么是资本呢?在面临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时,人们似乎才会猛然想起这个根本问题。我们有对于商品的研究、对于货币的研究,对于交换的研究等等,我们往往把亚当·斯密、凯恩斯视为高峰,但是,如果你不懂什么是资本,如果不研究《资本论》,你怎么可能真正懂经济学呢?

     

        关于历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分析比较了亚细亚方式、日耳曼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率先提出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发展道路,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两极相联定理”,即中国革命将决定欧洲与世界命运的论断,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于树立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研究历史,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恐怕下多少功夫都是白费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毛泽东同志反复倡导学习和“改造我们的学习”,习近平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是当代中国的《劝学》篇,是指导全国高校教学、科研、改革和一切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指明了高校研究与教学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记者:你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上非常活跃,对于在青年学生中怎么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如何让马克思理论真正走近人,你有什么体会和想法?

     

        韩毓海:让马克思主义走近青年,首先必须像当年李大钊带领青年学子们在北大“亢慕义斋”读《资本论》那样,老老实实读原著。现在高校的问题是:读书、读经典的氛围不够浓厚,研究教学,往往依赖二手、三手乃至网上的信息,这就是学风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老师首先应该是学习、读书的榜样,起码是带领大家读书的人,如果老师的心思不在读书学习上,而在项目、位子、享受、钻营上,长此以往,那是要误己误人误国的。

     

        所谓亲和力,不是抚慰、不是迎合,不是使孩子们感到廉价的舒适,而是直面世道人心,感召和激发出青年人身上所蕴涵的英雄气概。金一南说,当年他曾以为《苦难辉煌》这本书最多只能卖七千册,结果这本书印了两百万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我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读毛泽东》时,是下定决心、不怕赔钱的,结果一年不到就印了十万套,美国、荷兰和尼泊尔的著名出版社都引进了这套书——这充分说明,世道人心是在马克思主义一边,是在真理一边的。

     

        我在大学里讲马克思,也到中学去讲马克思,南开中学就四次请我去讲马克思,从青年人火热的激情中,我深刻感到,青年人对马克思、对毛泽东、对党和国家是有感情的,是他们的光明与热情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总书记说,当代青年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他们在祖国腾飞中长大,在这代人中,崇洋媚外、缺乏自信不是主流,当代青年是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回应、去激发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而不是把他们想当然地理解成“小确幸”“小清新”,不是用一套“人生生意经”去浇灭青春和理想的热火。欲正人者先正己,教育者自身必须受教育——这就是我在青年中讲马克思的最深刻感受。

     

        我认为,如果马克思主义讲不好、思政课讲不好,主要责任不在青年,而在教师、在我们自己。

     

        记者:正如你以前所说,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问题的症结出在价值观上。面对一些青少年在思想、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迷失,我们应该怎么办?

     

        韩毓海: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有时感到苦闷、彷徨,他们为什么厌学?这是因为有一种教育把青年学子矮化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异化”了、工具化了。我们必须坚信,广大青年学子是关心天下大事,是心系祖国和人类命运的,这就是根本的世道人心。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大学、中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培养伟大事业接班人的地方,学生们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职业”,而是“志业”。

     

        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教师的职责中育人是第一位的。因此,不仅是讲思政课的老师,一切专业的教师都担负着育人的使命。不仅是讲思政课的老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切专业的老师都需要读一读马克思的著作。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学问,讲马克思,不能离开学术去空谈,马克思、毛泽东是伟大的学者,是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你没有深厚的学术造诣,那是讲不了马克思、毛泽东的。第三,讲马克思,需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需要融会贯通,必须从人类整个思想体系的高度,去理解和讲授马克思。

     

        学生思想上的迷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我认为问题出在“供给侧”,我们的思政教育,应该是高端教育,而低端是不能满足广大青年的需求的。我呼吁,那些在专业上突出、在学术思想领域做出贡献,有突出社会影响的学者,应该承担起育人责任,到学生中去、到青年中去,立足自己的学术优长,去讲马克思、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党的创新理论。我们的高校应善于利用这样的优势资源。(相关思政教育案例将见1月5日教育实践版,编者注)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面对广大青年学子求知若渴的目光,想想我们的责任,作为教师,面对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只要我们人人努力,真抓实干,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