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1日 星期日

    打开书单,让阅读热起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兰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1日 04版)
    北京大学校内,学生在淘书。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老师刘晓蕾有一门通识选修课《红楼梦漫谈》,200多人选课,其中读过原著的不到三分之一。读过原著的同学也喜欢问“秦可卿到底怎么死的?”“是不是袭人害死了晴雯?”这一类问题,仿佛《红楼梦》是一部宫斗剧。

     

        这让刘晓蕾感到有必要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并正确理解原著。她列出一个阅读书目,深受学生欢迎。“其实,现在资讯发达、阅读口味千差万别,推荐阅读书目很难。”刘晓蕾说,书单里的书都是她读过的,不艰深,还很有趣,“对课业繁重的学生来说,没趣的书最令人讨厌了。”

     

    别让“艰深”隔绝经典

     

        学校或教授推荐的书单,与图书馆借阅榜上最热门的书重合度不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愿意阅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传世经典,阅读那些对思想塑造和人格修养能产生有益影响的书。但是“艰深”往往是他们对经典望而却步的原因。

     

        某高校一份罗列经典的书单被学生吐槽是“由一些已经很久不读书的人根据以往的耳闻炮制出来的大杂烩”。比如书单中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也对哲学系的同学大有裨益,但对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实在难以提起兴趣。

     

        大学生不仅需要书单,更需要书单的正确“打开方式”。相较于经典,入门书更为重要。“书单不是习题库,刷完了,技能就会大大提高。”某高校同学认为,“有效率的书单应该搭配一系列精彩的课程或讲座,开书单的人应该告诉你,这书究竟哪里好,哪里不好,为什么要以这个顺序读等等。”

     

    好老师必须激发阅读兴趣

     

        如果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书单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必读文献书目》配有《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完成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学校抽查。这个规定执行了多年,很多同学认为:“写完读书笔记有很大收获,学校布置任务是出于对同学的负责。”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被激发出读书热情的同学来讲,读书笔记成了负担。每到学期末抽查,如果被抽到,就开始狂抄书,抄够字数完事。有人没被抽查就不写,结果到大四被抽查,一下子要写八万字,叫苦连天。

     

        缺乏阅读习惯的学生很难对书单有兴趣。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感叹:“现在有的学生除了教科书,几乎没读过经典,这不能不令人担忧。”黄进说,如果一位老师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很难称得上是好老师。“好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品位,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经典是最值得做的事。”

     

        真正能促进阅读的书单,是附有“使用说明”的书单。

     

        《南大书目》确定之后,南京大学邀请了学科专家挑选精彩篇章,撰写导读、拓展阅读书目和思考题。该校还基于这份书单,同企业合作开展全国大学生悦读大赛,在全国青年学子中引起很大反响。

     

        中国政法大学建立了“学习圈”机制,学生们为了读某一本经典,可以自愿组成一个“学习圈”,邀请教师参加,专门一起读书、交流心得。现在校内各种“学习圈”常年保持在150多个。有一个圈子的学生专门研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发起人刘佳奇说:“这本书培养了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