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1日 星期日

    航拍:飞鸟视角下的世界

    作者:贾伟超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1日 07版)
    陕西咸阳市郊银杏树林 王警摄/光明图片

        稳稳地起飞,上升,经过这座城市的云雾,穿行,视线轻碰水汽,低头的一瞬,看见大地上的物——他们变得渺小,以至于成为了另一种形态。一直飞,飞越时间和季节,似乎因为看清了整座城市而得知了它的变迁,以及它如同秋季果实般的故事。正是借助各类飞行器,人得以如同鸟群飞入天空,俯瞰生活的世界。

     

        航拍不仅仅是将摄影设备带入了高空,也赋予陆地行走的人以全新的视角,让人从日常环境的束缚中飞出去,观察原本熟悉的环境,从而引发思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高空俯瞰自身所处的环境,往往使人对自身的局限性产生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有了突破这种局限性的可能。人正是在对这种局限性的不断认知与挑战中,思考与前行。

     

        航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法国摄影师纳达尔经过数次失败后,于1858年在热气球上完成了航拍的尝试,成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实现航拍的摄影师。当时的摄影工具还是老式的湿版照相机,必须在吊篮的暗室里,于20分钟内完成从涂制感光板到拍摄、冲洗等一系列操作。

     

        为人们所熟知的航拍画面,一部分是乘飞机时在舷窗边拍的,更多的如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的野生动物、太平洋上如珠宝般瑰丽的小岛等,则是在直升机上探出身子用高端设备完成的摄影作品。

     

        直升机爬升力较强,可以根据拍摄高度进行自由控制,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平地爬升至几百米高空的飞行任务,在没有障碍物的外部环境下,直升机能够进行50米以内的超低空拍摄。对敏感的摄像机镜头来说,不能保持稳定对拍摄有绝对的影响。使用直升机航拍,由于减震设备的运用,飞行中的机械震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弱化,天气较好时,通过摄像师的控制,航拍震动对镜头影响很小。

     

        航拍更多地进入大众视野,应该是无人机大规模使用之后。无人机航拍是一个集单片机技术、航拍传感器技术、飞行控制技术等多技术于一体,并依托于硬件的高科技产物。无人机起飞降落受场地限制较小,在操场、公路或其他较开阔的地面均可起降,稳定性、安全性好,转场非常容易。

     

        国内遥控航拍技术的发展,使得小型轻便、影像清晰、价格在几千元左右的无人机成为航拍入门者的首选。航拍作品天生具有“高端大气”的气质,在婚纱摄影、活动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上,航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在媒体上,同样的摄影内容,航拍作品被采用率明显高于普通视角的作品,也促使更多摄影人进行航拍的尝试。

     

        很多人以为只要购买了航拍相关的设备,就可以随意进行航拍的尝试,其实不然,各个城市对飞行的高度、区域都有具体的限制。随着航拍领域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参与人员资质的不断提升,使用无人机的门槛会提高,相关规定也会越来越详尽。

     

        事实上,无人机在灾情监视、交通巡逻、治安监控和航空摄影、地球物理勘探、海岸缉私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双“天空的眼睛”也可以转变为“天空的耳朵”——当自然灾害发生,原有的通信系统遭到破坏时,无人机可以作为一个便捷的通信中继机,在指挥中心与现场之间搭建一条无形的信息“桥梁”,快速构成一个应急局域无线通信网以解燃眉之急,为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技术的发展与人对于世界的探索息息相关,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为人观察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对于世界的观察与探索也激励着技术的革新。航拍作品不仅展示了高空拍摄的可能,更体现了摄影师对于摄影美学的不断尝试与突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