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作者:朱小健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30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证明,‘上海精神’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其中学生陆澄记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但这个意思大概王阳明不止一次说过,学生们也觉得这种观念很重要,也就不止一次地加以记录。

     

        知、行是人的两类基本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概念。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知”字由“矢”与“口”两部分组成,矢有疾义,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知”字的造字之意是“识也,憭于心,故疾于口”,即心中了然明白,嘴里可以很快地说出来。“知”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识所觉,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备的能力就越强,“知”也被用来表示智慧。《荀子·王制》说“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这里的“知”是感知义。《论语·阳货》“好知不好学”,《庄子·外物》“心彻为知”,其中的“知”都是智义。

     

        “行”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个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为行走,再表示行为。与知相对的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意识指使下发生,当然也就离不开知。《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闻、见、知、行递进,这里的知,指的是理解认识,行则为知之用。《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将知分为三类,相对的行亦有三类,含行与知协的意思。这些都是着眼知行之关联说的。

     

        着眼知行之差异的,《尚书》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可算知易行难说的滥觞。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是知先行后说,同时认为行更重要。王阳明则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认为知行相依不分先后。

     

        古人有真知、常知之辨,程颢说:“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即真知需经实践而得形成,有知离不开行的意思。但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强调心性,与程颢有所不同。

     

        王阳明的说法,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是针对其所处时代而发,饱含竭力救世的情怀。他对知行关系的阐述有其特色,更可贵的是他毕生追求理想信仰,践履知行合一,这对后人影响甚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文濬赞赏知行合一说,于是改名陶知行。后受杜威影响,认为做为学的起点,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改名为陶行知,主张“即知即传”。他的观念与王阳明所说不尽相同,但在重视知行关联互促上是一致的。

     

        (朱小健,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