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的文化担当。尤其强调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充分彰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思考如何从国家大局定位文化担当,从地方特色明晰文化路径,既推动国家价值的地方话语表达,又彰显地方文化的国家价值,最终做强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聚力文化强国,成为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立足于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中国梦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并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部分。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历程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辉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抒写了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精神的伟大篇章。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又有具体的特色彰显。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虽然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表现,却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积淀为当地的文化财富和文化标识,大大地拉近了国家主流文化和地方群众的心理距离。
深入挖掘这些承载主流价值、贴近当地群众的特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和文化活动,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推动国家主流文化的地方化民族化表现,必将更好地在广大群众中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精气神。80年前,党和红军长征期间转战贵州并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之后四渡赤水出奇兵,跳出敌人重兵包围,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实现了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这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就是伟大革命文化在贵州地域的特色彰显,让贵州人倍感自豪、倍加珍惜的同时,也深化了对自己文化完整体系和系统打造的认识,在进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谋划中,没有把“多彩贵州文化”局限在“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的认识上,而是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提出了做“强”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切合弘扬主流价值的要求做“亮”以长征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
着眼于成为同步小康的强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就是要强调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这一新的更高要求,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落在了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是,贫困地区又往往发展资源少、发展能力弱、发展路子窄,在这样的地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要一种文化上的自觉自信自强,更需要一种拼搏、创新和实干精神。从5000多年曲折、悲壮、辉煌历程中走过来的中华优秀文化,孕育形成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孕育形成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5000多年从未间断的中华优秀文化,更积淀了我们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彰显,但绝不因地域的贫富差别而有所不同。甚至在部分贫困地区,某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会有更加特别的彰显,比如吃苦的精神、团结的精神、拼搏的精神,等等。因此,作为发展资源短缺的贫困地区,更应该注重文化的力量,尤其是注重最具特色的文化力量,将其看作是资源短缺中的要素长板,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摒弃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构筑洋溢时代气息的精神高地,为冲出经济洼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聚力于实现民生需求的强供给
如果说前面更多地强调了文化的育民和励民功能的话,我们还进一步地认识到,文化还具有较强的惠民和富民功能,虽然是软实力,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可以有硬作为,而这也是我们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启发我们从大民生需求角度认识到,文化工作也是整个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文化资源是发展要素的重要组成,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基于此,今天的文化建设应该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文化融入民生、融入发展的路子,挖掘文化的内在潜力,聚力于实现民生需求的强供给。
尤其对贫困地区来说,更需要推动文化与民生的融合,强化贫困地区群众共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更需要推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强化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包容性发展。为此,贵州省紧扣贫困这一最大短板,明确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文化工作思路,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全面小康补“短板”,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严实兜底。同时,基于发展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是贵州三块长板的考量,积极推动文化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融合发展,切实为全面小康“加长板”,夯实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奔小康的产业支撑。
总之,欠发达地区更应该以文化为“魂”,发文化之“力”,在国家价值和地方特色的融合中打造文化强省,迈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代。
(徐静,作者单位: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