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煤矿“水害之源”如何变患为利

    ——记“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地表生态修复”科创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刘坤 温源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5日 02版)

        “先把事情做好。”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大钊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戴着一副大框眼镜,顾大钊显得朴实儒雅。不久前,他带领的神华集团“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地表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团队,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作为一位奋战在煤炭行业几十年的“老兵”,一旦谈起煤炭和技术,他就变得神采飞扬。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顾大钊说,西部晋、陕、宁、甘、内蒙古5省区,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70%,但水资源量仅占3.9%,“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顾大钊带头成立了“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与地表生态修复”团队,围绕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矿区生态修复三大方向,开展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

        “煤炭开采必伴有矿井水,而矿井水不仅会造成水资源浪费,也是煤矿‘水害之源’。”顾大钊告诉记者,每生产1吨煤平均产生2吨矿井水,但矿井水利用率长期低于30%,矿井水大量外排,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由矿井水引起的事故占我国煤矿水害总事故的80%以上。

        20多年来,顾大钊带领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探索和工程实践,首次提出了煤矿地下水库储用矿井水理念,构建了煤矿地下水库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利用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储用矿井水,并通过“三重防护”技术,确保地下水库安全运行,破解了世界性难题。

        另外,团队还研发了库前沉淀、井下模块化处理、库内净化“三位一体”的水处理技术,使采空区成为高效率、低成本的水处理工厂。“这些技术让矿井水由水患变成了水利。”顾大钊说。

        目前,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已在神东矿区广泛应用。神东矿区建成煤矿地下水库35座,年供水超过6000万方,不仅供应了矿区95%的用水,还为周边电厂供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同事眼里,顾大钊有想法、能吃苦,经常周末加班,几乎每一位安保人员都认识他。“吃苦实干、敬业奉献是我们的团队精神,从问题入手,通过合作创新解决技术难题,是我们的快乐之源,也是使命和价值所在。”顾大钊说。

        (本报记者 刘坤 温源)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