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水色画卷浸八桂

    ——众笔绘就多彩广西

    作者:姜燕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5日 12版)
    家园-广西系列(油画)徐里
    一曲山歌一个坡(中国画)黎正国
    苗山春(油画)黄菁
    桂林读书台(中国画)黄宾虹
    漓江木排(水彩画)阳太阳
    桂西春晓(中国画)黄独峰
    清泉(中国画)方向
    桂林农家(油画)吴冠中

        【聚点观象】

     

        提到广西,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段出自小学课本的语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峰苍劲灵秀、形态万千,梯田行云流水、层叠壮阔,漓江无瑕似玉、透若明镜,这都是形容广西地形风貌的常用句式。但广西的魅力还不止这些,以百色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红水河文化”、海上古丝路上多彩的“海洋文化”……广西的美景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文化记忆。而这里灵秀壮丽的地貌和蕴含的深沉情愫无疑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动力和灵感的源泉。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南疆,这里的世居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辉煌的美术创作成就。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更是云集了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丰子恺、何香凝、赵少昂、李可染、关山月、阳太阳、马万里、张安治等众多文化名人。老一辈艺术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观念在这里交融。进入21世纪,新生代的涌现为广西艺术生态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年代、不同画种的广西美术创作成果及全国美术名家广西采风作品的集中呈现,有助于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八桂大地的水韵天成和文化魅力。

     

        刘晨煌的《百色起义》以宏大的场景和丰富的画面细节体现了广西“红色文化”厚重的历史内涵;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陆俨少的《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李可染的《漓江山水天下无》等作品在表现广西山形地貌的同时寄情于景,笔墨间意味悠长;吴冠中的《桂林农家》、林容生的《乡村纪实桂北里湖》等作品生动描绘了广西乡间的悠然恬静,令人向往。

     

        同是描绘广西的秀丽山河、人文风情,不同绘画技法和画种的选择让美术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又各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和情感基调。油画凭借其颜料极强的覆盖力和调和性,能充分表现被描绘的对象,画面立体感强、光感丰富。徐里的作品《家园-广西系列》充分发挥了油画的特性,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进行环境光效的塑造,既保持了油画艺术语言本身的视觉张力,又在用色、构图和笔触上充分营造出东方意韵。中国画无论写意还是工笔,都讲究“以形写神”,创作时虽然无法像油画那样反复覆盖颜料修改,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构图上,中国画可长卷可立轴,比例的自由有助于更好地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绪。黎正国描绘农家生活一景的作品《一曲山歌一个坡》运用工笔的手法精细勾勒了人物动态,竹的错落排布和远近虚实的色度控制无不体现画家的用心经营和深厚的绘画功底。水彩画正因为有了水才有了生命和性格,这样的属性与如水般灵秀的广西美景不谋而合。颜料稀薄、通透的水彩画灵动艳丽却难以控制。阳太阳的水彩画作品《漓江木排》笔法洗练、色彩概括。画家将不同色彩控制在适当灰度,巧妙运用水与纸的浸染效果,温和的冷暖、虚实过渡使得画面意境深邃、水色交融。

     

        如果不同画种的梳理让我们体会到广西风情的多面之美,那么新老艺术家的视角对比也许能让我们感受广西题材美术作品的多元发展。较之于吴冠中、阳太阳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青年画家方向的作品《清泉》用色更为大胆活泼,高明度色彩的运用充分展现了他的热情和胆识,跳跃奔放的笔触在轻重缓急之间让被塑造的景物凸显出生动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广西美术是中国当代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发展给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提供了转换、变革的条件依据,对当代中国画发展贡献极大。”美术评论家、《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说。大量广西题材的画作立体地概括了广西风景人文的方方面面,较全面地展现了近百年来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面貌。回望前辈,我们感动的是美的厚重和深沉,放眼当下,我们欣喜的是美的活力与创新。

     

        (作者系青年画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